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饲养管理

养猪生产值得注意的问题-养猪技术




早于2周龄的断奶称为超早期断奶,2~6周龄的断奶称为早期断奶。何时断奶为宜,应根据猪场性质、饲养条件、技术水平、母猪利用强度、经济效益、仔猪用途和健康状况等而定,一般认为超早期断奶的经济投入大、对母猪生殖系统的恢复有不良影响,且受胎率低,胚胎死亡率较高。可采用3~5周龄断奶为宜。

6一贯肥育与阶段肥育

猪的肥育是养猪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养好生长肥育猪,缩短肥育期,对提高生产水平、节约饲料、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的肉食供应等都有重要意义。我国常用的肥育方法有阶段肥育、一贯肥育和淘汰种猪肥育。阶段肥育又称吊架子肥育,根据猪的骨、皮、肉、脂的生长发育规律,把生长肥育期划分几个阶段(多为三个阶段),即幼猪阶段(体重一般为20~30┧),架子阶段(体重一般为30~60┧)、催肥阶段(体重一般为60~100┧),分别给以不同的营养水平和管理,把精饲料重点用在幼猪和催肥阶段,此方法在我国养猪历史上起到积极作用,至目前有些地方仍在采用。一贯肥育又称直线肥育,按猪的生长发育特点,从断奶至肥育结束,始终采取较高的营养水平,精料搭配随猪的日龄和体重的增长而逐渐增加,一般来讲能量水平逐步提高,蛋白质水平前高后低。

两种方法相比,一贯肥育猪的增重快、肥育期短、节省饲料、出栏率高、周转快、圈舍利用率高、经济效益好。阶段肥育吊架子时间越长,猪用于维持需要消耗的饲料越多。

7杂种优势利用与盲目杂交

杂种优势对养猪的增产潜力不能低估,但杂种不能在任何条件下都能表现出优势,杂种优势的显现受遗传与环境的制约。为了有效的利用杂种优势,必须选好亲本,搞好配合力测定,筛选主要经济性状表现突出的杂交组合,并创造相应的条件。一般来讲,杂种猪增重的优势率为5%~10%,饲料利用的优势率为8%~13%,杂种母猪产仔数的优势率为8%~10%,三品种杂交(又叫三元杂交)优于两品种杂交(又叫二元杂交),双杂交优于三品种杂交。为提高胴体瘦肉率,杂交是其中途径之一,一般来讲,二元杂种可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三元杂种可提高10个百分点左右,双杂交可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

严防盲目杂交,决不能让“杂种劣势”给养猪生产造成损失。应重视品种或品系的选择和组配,重视杂交方式的选择。

8养猪积肥与弃肥变害

养猪的目的不是为了肥料,但粪肥是养猪的必然产物,加深认识和有效利用是值得重视的问题,猪粪尿属于有机肥料,不仅含有农作物所必需的氮、磷、钾等元素,还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对改良土壤的理化性状及其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和吸水保墒能力具有良好作用,为无机化学肥料所不及。当前,有机肥料倍受关注,对生产安全的果菜和农作物起到积极作用,决不能偏爱化肥,将猪粪肥弃之不用,不仅造成浪费,加大了农业投入,而且造成了环境污染,对人畜造成潜在的威胁。

9生产水平与效益

衡量养猪生产水平的指标很多,如母猪窝产仔数、母猪年生产力,仔猪哺育率、肥猪出栏率、体重达90┧日龄,每千克增重耗料等,但其关键指标应该是经济效益的高低,要取得高额的经济效益,既包括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又包括采用科学的经营管理。究竟一头母猪窝产仔数多少为宜,不是窝产仔头数越多越好,而是产活仔数和断奶头数越多越好。据报道,出生时死亡1头仔猪约损失饲料63千克(公、母猪饲料消耗、人工和药品、圈舍折旧等),10周龄死亡1头,约损失饲料110┧,应减少胚胎死亡和提高哺育率。但也不能认为生的虽少,全部成活就好,据报道,一头母猪年产22头仔猪,如其饲料效益为100%,总盈利为100%,而年产14头时,饲料效益降为93.8%,总盈利降为30.8%;一头母猪年提供10头断奶仔猪,每头仔猪应负担饲料145┧,提供15头,每头负担98┧,提供20头,每头负担74千克。母猪窝产仔数和母猪年产仔窝数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越高越好。肥育猪也是如此,不能单纯追求生长速度和体重达90┧的日龄,要考虑经济效益的提高、保证产品质量、适合市场的需求。

10公母猪与种猪

公猪和母猪是未经去势可以进行繁殖的猪,种公猪和种母猪是经严格测评定为二等以上的猪。

猪的繁殖是养猪生产中的重要环节,是整个养猪生产的基础,饲养种猪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量多质优的仔猪。猪的繁殖力是养猪生产中一项重要经济指标,直接影响到养猪成本和经济效益的高低。要加强对种猪作用的认识,常言道:“公猪好,好一坡”,“母猪好,好一窝”,如采用人工授精,就应改为“母猪好,好半坡”,“公猪好,好满坡”,可见,种猪是影响养猪生产全局的重要因素。遗传是基础,严格选留种猪,选留依据是一系列的测定,必须责成专业人员从事这项工作,如从外场购买种猪必须看猪的档案,看体型外貌。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饲料 母猪 经济效益 杂种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