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饲养管理

养猪增效益 要迈五道槛


目前,我国的养猪业早已告别“养猪为过年”的传统观念,开始为增加效益而绞尽脑汁。然而也正是因为效益在作怪,近年来养猪业在肉价的波峰浪谷中呈马鞍型发展,忽而高亢,忽而低回,面对又一轮波峰的到来,养猪业能否摆脱“宿命”,实现一次质的产业飞跃?

门槛之一:规模饲养

养猪业利润率较低、周期长,只有形成规模,才能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这就要求每个养猪专业户都要具备一定的饲养规模,而且其周围还要形成养猪专业村、养猪专业乡和生猪专业市场。一项调查显示,在品种和饲养方式一样的情况下,养猪业比较发达的地区,生猪价格要比养猪无规模的地区高0.5-0.8元/公斤,每头生猪可多获利50元。

发展规模化养猪,必须要使一部分农民养猪而另一部分农民不养猪,也就是说,养猪农民的数量要大大减少。近20年来,发达国家的养猪业也普遍经历了这一过程。日本的养猪户1981年为12.67万户,1991年为3.6万户,减少了71.6%,而每户平均养猪数由79.3头增至314.9头,增长了297.1%,养猪总数由1006.5万头增至1135.5万头。

门槛之二:绿色猪肉

目前,我国的养猪生产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年人均猪肉占有量在20公斤以下,总量供应不足,这是第一阶段。从1991年到1999年,我国猪肉总产量从2280万吨迅速增加到4005万吨,年人均猪肉占有量增加到30公斤左右,猪肉的供求矛盾基本解决,部分大、中城市出现猪肉相对过剩,这是第二阶段。猪肉供应虽然在数量上基本达到了,但在质量上仍有许多问题,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的猪肉要想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必须按照国际标准要求生产“绿色猪肉”,这就是目前所处的第三阶段。

“绿色猪肉”的基本概念有两个:一是指猪肉的品质要好,特别是肉的颜色、肌肉脂肪的含量、嫩度、系水力、肌纤维的粗细等要好;二是指猪肉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残留要降到一定限度。它已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注水肉、病猪肉、死猪肉等,它把猪肉生产的质量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门槛之三:品种改良

今后,猪肉生产的发展方向是稳定数量、提高质量、增加效益。目前,欧盟市场要求生猪的瘦肉率在65%左右,而我国生猪的瘦肉率只有50%。因此,加快品种改良迫在眉睫。

现代科学技术证明,影响猪肉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遗传。优良品种猪主要是生长快、饲料报酬率和瘦肉率高,能更好地适应大、中城市对猪肉低脂肪、高蛋白质的要求。目前,三元杂交猪和配套系瘦肉型猪优势明显,三元杂交猪的收购价比二元猪每公斤高出0.6-1元。也就是说,农民养一头三元猪比养一头二元猪可多获利80-160元。

门槛之四:科学饲养

我国虽然已是猪肉生产大国,但在养猪效益的主要指标方面和发达国家差距仍不小:一是出栏率偏低。目前,我国的生猪出栏率只有120%,而发达国家的生猪出栏率则在140%-150%。二是年初存栏一头猪,当年可以收回的猪肉重量偏低。欧盟和美国为144公斤,日本为129.5公斤,韩国为140公斤,而我国是97公斤,仅比东欧87公斤和俄罗斯92公斤略多。

要提高养猪效益,科学饲养是个不可或缺的环节。科学饲养的内容主要有:首先,要采用全价配合饲料。全价配合饲料能达到能量、蛋白质以及各种氨基酸的平衡,能更全面地补充微量元素、维生素、矿物质,从而更好地提高猪的生长潜能。其次,要掌握母猪和商品猪不同生长阶段对饲料的不同要求。很多养猪户不重视这一点,造成母猪产仔数低、商品猪饲料报酬率低。再次,要用干料或湿拌料饲喂,并让猪多饮水,改变传统的“稀汤灌大肚”的饲喂方式,从而更好地改变猪的体形,以求卖得比较高的价格。

门槛之五:标准化

加入WTO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其实质是质量与价格的竞争。我国的猪肉价格虽然只有国际市场价格的50%,但猪肉质量不高,不仅不符合出口要求,而且加工转化能力也低。为了提高猪肉产品的质量,必须学习国外经验,进行标准化生产。所谓标准化,首先是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标准体系,贯穿于饲料生产、养猪生产、加工、流通的所有过程,从饲料厂、养猪场、肉类加工厂、销售商一直到普通老百姓的餐桌,每个环节都要有食品安全的质量保证标准。对饲料、添加剂等必须进行严格的检测,保证其在猪肉中的残留符合安全标准。其次是要有一套完备的推行产品标准化的保障体系,建立一个强大的监督体系。再次是要实行“档案农业”,对原料、饲料、预混料、添加剂和饲养过程等都有准确的记录,建立一套完整的档案。一旦发现不安全因素,要以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猪肉 饲料 品种 残留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