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3年11月,一猪场,育肥猪发生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为了紧急预防和治疗,在母猪、育肥猪、仔猪饲料中加入病毒唑和氟哌酸,剂量均为每千克饲料添加0.2 g(按纯品计),连续使用3 d后,母猪出现食欲降低,饮水减少,粪便发黄,尿液发红,在第5 d时换饲料后,仍出现粪便发干、便秘,精神沉郁,喜卧,体温下降,血尿,黄疸,严重的到6~7 d发生死亡。而育肥猪同样按此剂量饲喂到第5d,仅出现粪便发黄,食欲降低,在更换饲料后2~3 d,症状随即消失,猪群采食情况、精神状况转为正常;仔猪一直未见异常。总共涉及母猪10头(空怀、妊娠、哺乳)、育肥猪40头、仔猪35头,其中死亡母猪2头,母猪的死亡率达到20%。
(2)2004年09月,城西一猪场发生猪流感,为防止病情蔓延扩大,在饲料中加入病毒唑全群预防,加入量为0.2 g/kg饲料。母猪饲喂到第四天出现粪便发黄、尿液发红、食欲降低;到第5 d出现血尿,粪便干硬,不食,精神沉郁,随即更换饲料,到第6、7 d出现黄疸,贫血,体温下降,继而发生死亡。虽然经解毒、补液等对症治疗但最后还是死亡6头。育肥猪饲喂到第5 d仅食欲降低、粪便发黄,在更换饲料后2-4 d转为正常。当时涉及到母猪36头(空怀、妊娠、哺乳)、育肥猪80头。
(3)2005年11月,临近县一猪场来电话问诊,猪场在发生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时,在饲料中按0.2 g/kg添加病毒唑,饲喂200头母猪,连用6 d,母猪出现食欲废绝,耳朵发紫,血尿,粪便干硬呈球状,体温下降,死亡32头。其中一栋猪舍(100头左右)因发生流行性腹泻,母猪采食量下降,仅为正常采食量的1/3,中毒症状相对较轻,死亡2头。而另一栋(100头左右)还没有发病为紧急预防,母猪的采食量基本正常为3.5 kg/头/日(平均每日摄入0.7 g病毒唑),造成的中毒症状比较严重,经治疗最后死亡30头。
以上三例治疗均采用支持疗法、对症治疗的治疗原则。①采用灌服硫酸钠、食用油,促使其泻下,润肠通便,清理胃肠道,阻止毒物的继续吸收。②强心补液,静注葡萄糖、盐水、维生素C等药物,对心脏衰弱的使用安钠加、肾上腺素进行治疗。③消炎止血,注射安苄青霉素、阿莫西林以免引起继发感染,使用止血敏、维生素K3进行止血。④对症治疗。因没有确切的解毒方法,中毒严重的猪只治疗效果并不理想,症状难以缓解,虽经全力抢救,还是造成总体死亡率高达20%左右。
通过解剖部分死亡猪只,主要病理变化为脂肪、浆膜黄染,心包积液,心肌出血,肝脏肿大。尤以黄染症状最为严重。
一直认为病毒唑是一种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毒性较低、副作用较小对多种病毒有抑制生长的作用的一种广谱抗病毒药。在医药上已广泛用于治疗疱疹、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肺炎等,到目前还没有病毒唑造成中毒的详细报道和资料。由于以前病毒唑在兽医临床上应用不多,更缺乏系统的研究资料,因此在国内兽医资料中病毒唑对猪的毒副作用资料就更少了。只有卫秀余等(2004)在“2004年猪病诊断回顾”一文简要提到大剂量、长时间使用病毒唑引起猪中毒造成惨重的损失。
在第一次发现此情况后,最初怀疑是氟哌酸中毒;出现第二个病例后才怀疑可能是病毒唑中毒。我们随即调查了曾经使用病毒唑口服方法治疗传染胃肠炎、猪流行性感冒的多个育肥猪场和一个种猪场。育肥猪场一般均采用0.2 g/kg拌料,多数饲喂3~5 d为一个疗程,发现均有不同程度类似的症状如食欲降低,粪便发黄,个别严重的出现血尿等,但在停喂、更换饲料后不久症状也就消失,没有造成损失。种猪场采用同样剂量治疗传染性胃肠炎,因当时母猪的采食量仅为正常的1/3,到第3 d也发生了粪便发黄、发干,血尿,采食下降等症状,因及时发现更换饲料,及时的对症治疗,3 d后症状消失。在发生的病例中都使用了病毒唑、且多数病例只添加了病毒唑,出现相同的中毒症状,证明是口服病毒唑中毒。
后来我们作了饲喂实验,对一头10 kg仔猪饲喂加入病毒唑0.2 g/kg的母猪饲料,进行观察,每日平均饲喂0.4 kg饲料,即每日摄入量为0.08 g病毒唑,连续饲喂了18 d,仔猪未见异常,没有出现任何中毒症状;随后又对10头8~10 kg的仔猪进行连续10 d日采食量0.4 kg饲喂实验,也未见异常。通过以上三起严重病例和调查了解的情况,以及饲喂实验总结出成年母猪比育肥猪对病毒唑相对敏感,育肥猪比仔猪对病毒唑相对敏感。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zhu/5/2010-09-28/144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