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饲养管理

养猪场猪瘟免疫防控方案要点


1、不论猪场采取什么样的免疫及控制方案,猪瘟仍然不时的光顾各个猪场,仅是发病频率及严重程度有差异。为了能有效地控制猪瘟在猪场的流行,各个养猪场各显神通,研究并制定了五花八门的针对猪瘟的防控方案,包括了不同的免疫程序甚至超前免疫、消毒与各项生物安全控制措施,不可谓不严密。也正因此,有的猪场的生产场长和兽医很有信心地说:我们的猪场不可能发生猪瘟。但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因为最终结果猪场还是发生了猪瘟。这令人感到茫然,难道,猪瘟就无法控制了吗?在很多的猪场内部重复着这样的一个共同的问题。

  2、在众多的自繁自养猪场,检测母猪群病料时发现母猪携带猪瘟病毒现象极为普遍,有差异的仅是比例有高有低。这让猪场的场长及兽医感觉芒刺在身,因为它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实在令人担忧。表现在仔猪的高死亡率、生长肥育期间的死淘增加、其它多种疫病的不确定因素,虽然带毒母猪最终是被淘汰了,然而谁又能知道在淘汰之前到底有多少头猪已经被其传染上?母猪群虽可采取淘汰制,但保育仔猪和生长肥育猪则有很大难度,因为各位老板实在舍不得将一栋看起来很正常的仔猪或生长肥育猪就这么淘汰掉,那么带毒母猪的后代就很可能成为猪瘟病毒的携带者,而在生长肥育期间更进一步的扩大感染群。使得“猪瘟病毒在猪场成为常在病毒”成为可能。

  3、有一种猪瘟表现为哺乳仔猪早期发病,而检测此时母猪体内的中和抗体水平还很高,吮乳仔猪体内无抗体,这通常不会出现的情况确确实实又存在着,而且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有二十几例,即便是正在执行乳前免疫的一些猪场也见有这种情况。按说具有很高中合抗体(29)的乳汁对吮乳仔猪应该具有坚强的保护力,但现实情况又做何解释呢?这样的仔猪有1/3强的比例不能活到断乳,表现为渐进性消瘦,且多有圆环病毒参与,即便为断乳仍存活,能长到育肥猪的机会也不大,死亡时间越晚,造成的损失越大,对猪场而言,这样的仔猪一旦被发现还是尽早淘汰处理掉为宜。但问题又来了,猪场几乎不可能对每窝仔猪都进行血清学或病原学监测,发现时多已表现出明显的病症 ,不可避免的对同一环境中的其它猪造成传染。有人试着对这样的仔猪实施抢救,用干扰素类或活性功能肽类配合猪瘟疫苗使用,据说有时有较高的保护率。

  4、猪群中有些个体PCR检测结果是携带猪瘟病毒,中和试验检测无中和抗体,疫苗免疫后又不能产生中和抗体,这些猪又不表现临诊可见病变,可以长到出栏体重,成为典型的猪瘟病毒携带者。这是最让人难以理解的事情,一个对猪瘟特异性抵抗力缺乏的猪还可以携带着猪瘟病毒长到育肥体重?虽然仅是在偶然的机会见到的个体现象,但无论如何,这种现象的存在让人想破脑袋也解释不了,难道是检测结果有误?

  5、猪瘟与蓝耳病、猪流感、副猪嗜血杆菌、放线杆菌、链球菌、附红细胞体、弓形体等多呈混合感染,而极少单独发病。相信关于这方面的文章报道很多,猪瘟作为免疫抑制病严重破坏猪的淋巴系统和血管内皮系统,导致其它病原体破坏力加强,临床损失进一步加剧。母猪群久配不孕、流产、死胎、产后厌食等问题随之越来越严重。

  6、种公猪带毒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母猪群带毒现象的普遍存在,使得种公猪带毒变得紧迫。人们在忙于检测母猪群带毒情况的同时,别忽视了种公猪,因为实际结果是:种公猪带毒越来越多,其危害远比母猪带毒要严重得多。现实生产中对种公猪的监测又相对少得多。相信每个人都可以理解这里所说。

  7、同一头猪体内同时检测到猪瘟抗原(PCR)和猪瘟抗体(中和试验及ELISA)的现象经常发生。是形成了抗原抗体复合物?还是抗原抗体不匹配?还是检测结果有误?真希望是后者,最不希望是中间那个原因,因为一旦出现了现有猪瘟疫苗不能保护的猪瘟病毒变种,那对养猪业来说无论如何也是一场灾难。对这样的猪,临床缺乏有效的手段,试验性的使用功能多肽类制剂配合猪瘟苗或鸡新城疫疫苗,结局差异巨大。

  8、关于防控与对策,这里仅简要提几点:
8.1关注猪瘟病毒的病原学特点:有囊膜、对碱和热抵抗力差。提示我们消毒时可以先用具有除污功能的制剂,再用选择的消毒剂,加热后效果会更好,热的火碱水可能是针对本病毒最经济有效的。但猪场的消毒别局限于猪场区域内甚至猪舍。要坚持经常针对猪场外一段距离的非场内环境执行强制性消毒。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猪瘟 病毒 免疫 母猪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