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饲养管理

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对策


当前猪瘟流行及发病特点
近年来,我国猪瘟的流行和发病特点发生了很大变化,流行形式从频发的大流行转为周期性、波浪式地区散发性流行。在发病特点上,出现所谓非典型猪瘟、温和型(慢性)猪瘟和无名高热等,症状显著减轻,死亡率降低,病理特征不明显,以致须依赖实验室才能确诊,并出现了猪瘟病毒的持续感染(亚临床感染)、胎盘感染、初生子猪先天性震颤和妊娠母猪带毒综合征(母猪繁殖障碍)。在出现上述迹象的地区的猪群,往往同时表现无法解释的免疫失败,即使是免疫过的猪群、初生乳猪和小猪也常有该病的发生。
胎盘感染和持续性感染 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早期感染多发生流产、死胎;中期感染则可能产出弱子,出生后表现震颤、皮肤发绀等症状,多在出生后1周内死亡。随着感染病程的延长,子猪死亡时间有所推迟或幸存,即使是存活的猪往往也形成持续感染,并可能终身带毒。加之胚胎期接触猪瘟病毒,还可招致先天性免疫耐受。如果留做种猪,就会形成胎盘感染→子猪流行猪瘟→免疫耐受→免疫失败→持续性感染这一恶性循环,并表现出母猪繁殖障碍。未免疫的母猪自然感染中等或低毒力病毒株也可引起妊娠胎盘感染,并可通过胎盘感染子猪。另外,母猪免疫水平低下,感染强毒可引起亚临床感染,并可通过胎盘感染子猪,导致母猪繁殖障碍。
免疫失败与亚临床感染的原因
免疫程序的影响 免疫程序存在缺陷是造成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大多数养猪场(户)一般采用种猪集中统一免疫、断奶时母猪与其子猪同时免疫和超前免疫3种免疫程序。
种公猪、种母猪1年2次集中统一免疫 每头种猪(公母)每次接种4头份~6头份猪瘟疫苗;子猪21日龄~25日龄进行首次免疫,每头子猪接种2头份~3头份;50日龄~60日龄加强免疫,每头猪接种3头份~4头份。
断奶时母猪与其子猪同时免疫 此方法有一定的理论根据,在生产上也起到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目前我国许多规模养猪场都采取早期断奶技术,子猪的断奶时间在21日龄~28日龄,在这种饲养管理模式下,如果母猪出现繁殖障碍问题,如流产、死胎、返情复配,就会出现首次免疫失败。如果母猪的猪瘟疫苗接种剂量比较大,其抗体水平比常规剂量接种时高,其子猪在21日龄断奶时接种猪瘟疫苗,可能会受到血液中母源抗体的干扰,也会导致免疫失败。
采用这种免疫程序时,最好还是先测定子猪断奶时的母源抗体效价,再确定免疫的时间和剂量。多数人认为,适当提高免疫剂量有利于提高抗体水平,同时加大剂量亦可从中获得一定的母源抗体。
可供参考的免疫剂量为:种猪4头份~5头份;子猪2头份~3头份。子猪母源抗体效价在1∶32以上时,以4头份疫苗剂量的免疫效果最佳。
超前免疫 因为猪的多数母源抗体不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初生子猪体内母源抗体极少,不足以干扰弱毒疫苗与免疫细胞的接触。超前免疫能使弱毒疫苗在体内有足够的增殖时间而不被血液中的母源抗体中和,使子猪尽早获得主动免疫,并且猪瘟兔化弱毒株对乳猪无残余毒力,十分安全。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难以实施,如母猪分娩过程可能拖长或母猪晚上产子,子猪出生后已吮吸了初乳,疫苗稀释后保存时间过长等,都会导致免疫失败。因此,生产中最好不要提倡“超前免疫”。
在疫区,有些猪场为了控制子猪早期感染猪瘟,在子猪吸吮初乳前进行免疫(即超前免疫),每头猪注射1头份~2头份,注射后1小时~2小时让其自由吮奶;第2次免疫在30日龄~40日龄进行,每头猪接种3头份~4头份;种猪(公母)每年2次集中统一免疫,每头种猪(公母)每次接种4头份~6头份。
以上3种免疫程序各有利弊。第一种免疫程序可以简化管理,生产上容易操作实施。在受猪瘟威胁的地区或发生猪瘟时可以很快控制疫情的发展,减少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但对怀孕母猪,尤其是怀孕后期母猪会有不良影响。有资料表明,母猪配种和妊娠期免疫,会引起胎盘感染或导致子猪首免时发生过敏性休克(可能由于母源抗体过高)。同时,很难避免母源抗体的干扰。众所周知,制定免疫程序的关键是如何排除母源抗体干扰,确定合适的首免日龄。一般认为,母源抗体效价降至1∶4~1∶8时是猪瘟疫苗首免的最佳时期。因此,这种方法很难保证子猪首免时间的合理。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免疫 猪瘟 抗体 母猪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