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酶是脂肪代谢最基本的酶,若缺乏将会危及机体健康。单胃动物自身能够分泌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等内源性消化酶。但幼禽幼畜消化机能尚未发育健全,内源性消化酶分泌量不足。在现代养猪生产中,为了缩短母猪繁殖周期和使子猪尽早适应植物蛋白日粮,早期断奶甚至超早期断奶在养猪生产中普遍实施,但早期断奶产生明显应激,对消化系统发育和消化酶分泌产生不良影响,消化酶分泌急剧减少,断奶2周后才又逐渐恢复与上升。断奶后两周内消化酶分泌不足是断奶子猪生长阻滞的主要因素之一;雏鸡大多数消化酶在2周龄左右才发育到高峰,个别的(如脂肪酶)还要到21日龄左右。因此,消化酶分泌不足是雏鸡对饲料利用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在幼禽幼畜日粮中添加外源性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等,能补充体内内源酶的不足,并能减轻断奶子猪的断奶应激,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有研究表明,在猪和家禽日粮中添加外源酶对内源消化酶的分泌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而有利于畜禽对营养成分的消化分解和吸收利用。外源性脂肪酶可提高饲料中的脂肪消化率,特别是可显著提高米糠中的脂肪消化率,因而可提高米糠的表观代谢能值和饲料转化率。
研究者给白来航公鸡饲以含4%动物油的玉米基础日粮,研究了猪胰脂肪酶粗提物与胆汁盐对脂肪消化的影响,在添加和不添加0.4%胆汁酸的情况下,孵化后第2天~9天添加0.1%的脂肪酶均能提高脂肪的吸收,但是效果不显著,其原因不难理解,在酸性条件下,猪胰脂肪酶容易失活,当其到达主要作用位点(十二指肠)时其活力已经相当低了,并且猪胰脂肪酶活性的发挥依赖于辅脂肪酶及胆汁盐的存在。如果脂肪酶能够耐酸,且其活力不依赖于辅脂肪酶及胆汁盐,那么从理论上说将其添加到日粮中应该能够提高脂肪的消化。在含全脂米糠、高油玉米、干苜蓿粉、血粉、饼粕等的饲料中添加脂肪酶,可提高表观消化能5%~11%,提高猪禽增重速度4%~10%,提高饲料利用率2%~7%,减少粪便排泄量。
展望
20世纪50年代人们已经认识到酶制剂在饲料中添加的作用,但由于其生产成本昂贵而进展缓慢,到20世纪80年代由于转基因技术和微生物发酵工业的长足进步,饲用酶制剂应用进入了迅猛发展的阶段,不管是在学术研究方面还是在技术应用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饲用酶制剂的种类有很多,脂肪酶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幼年动物分泌的内源酶较少,成年动物处于病理、应激状态时内源酶也会发生分泌障碍或分泌减少。饲料中添加该酶能释放出脂肪酸,提高油脂类饲料原料的能量利用率,增加和改进饲料的香味和风味,改进家畜的食欲,并对局部炎症有一定的治疗功效。但是相对于其他酶制剂而言,对于脂肪酶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投入要少得多,其中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脂肪酶的特殊性增加了对其进行研究的难度,因此导致了对脂肪酶的研究和应用要相对滞后。
现在有很多商品化的脂肪酶产品,多数是通过微生物发酵制得,只有少数几种来源于动物的脂肪酶是通过从动物体中提取的方法制备。根据不同用途开发出不同特性的脂肪酶产品,而这些已实现商品化生产的脂肪酶产品其pH值稳定性多在中性偏碱范围内,对酸的耐受性较差,而添加于饲料中的脂肪酶必须要经过胃肠道的酸性条件及内源酶的水解到达作用位点,并能够在作用位点的pH值范围内具有较高的活性,因此绝大多数已实现商品化生产的脂肪酶并不适合于饲料用。基于这种现状,对脂肪酶研究进行一些探索性的工作,从而推动脂肪酶在饲料工业中的应用,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稿件来源: 三农在线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zhu/5/2009-04-14/142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