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饲养管理

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的综合防制措施


近年来,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蓝耳病)的发生日益严重,特别是蓝耳病病毒变异株(高致病性蓝耳病)在我国广大的养猪密集区的传播与蔓延愈演愈烈,给养猪企业、尤其是给种猪场带来了难以估算的损失,对养猪行业的打击是相当巨大的。
蓝耳病在我国最早于1996年在北京及周边地区首先暴发,随后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地。初次暴发该病主要表现为母猪的急性繁殖障碍,最明显的表现是妊娠后期流产率极高,死胎、弱仔明显增多。
从出生到保育期结束,仔猪成活率不到10%。此阶段有专家称为“流产风暴”。猪场一旦感染蓝耳病就很难根除,蓝耳病病毒往往会在猪群中无休止地循环传播,一般急速发病期为1个月,持续期为4个月左右。虽然急性发病过后母猪的急性繁殖障碍症状明显减轻,但由于规模化猪场仔猪的不断产生,敏感种猪的频繁引入,使该病表现为仔猪原发性呼吸道疾病的增加和继发性呼吸道病感染率的显著增高,并伴有敏感种猪的散发性急性繁殖障碍的发生,因此,蓝耳病会长期影响猪场的生产。
多年惨痛的教训证明:那种认为蓝耳病会在已暴发过的猪场自然平息的观点是不科学的,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积极预防和有效控制蓝耳病的肆虐,已逐步为广大养猪企业所接受。由于该病可引起猪的严重免疫抑制,常导致多种病原的混合感染。加之高致病性蓝耳病变异株的出现,使我们对蓝耳病的控制越发变得艰难了。那么,如何才能更有效的控制高致病性蓝耳病呢?


1疫苗的免疫接种
目前疫苗免疫是预防高致病性蓝耳病的主要手段之一。高致病性蓝耳病灭活疫苗已由农业部确定的生物制品厂生产并陆续投放使用,其临床效果正在验证中。官方说法和民家说法略有差异,民间认为效果及其一般而官方报道效果令人满意。我国唯一生产蓝耳病弱毒疫苗的厂家,已在上海投产。
就个人观点而言,高致病性蓝耳病的控制单纯依靠疫苗是不行的,必须同时采取综合的生物安全措施,当然疫苗会有一定保护效果。高致病性蓝耳病的田间保护率也就在60%左右,虽然实验室保护率可达80%。另外,我国高致病性蓝耳病变异株的出现,或许和前些年南方某些单位私自制造蓝耳病弱毒疫苗并大量用于市场有一定的关系吧。


2 非疫区和蓝耳病阴性场的综合防制措施
2.1疫苗免疫
在非疫区和蓝耳病阴性场,如果能确保无蓝耳病病毒的侵袭的危险,原则上可不必接种疫苗。但就我国蓝耳病流行现状而言,应用疫苗预防蓝耳病应该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在非疫区和蓝耳病阴性场,应使用蓝耳病灭活疫苗对全部母猪和公猪进行免疫,免疫程序为基础免疫进行2次肌注,间隔3周,每次每头4ml。以后每隔5个月免疫1次,每头4ml。对哺乳猪、保育猪和育肥猪不进行疫苗免疫。
2.2 综合防制措施
2.2.1种源控制 严把种猪引进关,严禁从疫场引进种猪,种猪引进之前必须进行蓝耳病的检测,杜绝蓝耳病病毒携带猪的引入,引进的种猪在隔离观察期间进行蓝耳病灭活疫苗的基础免疫。
2.2.2环境控制 由于蓝耳病病毒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可通过粪、尿及腺体分泌物传播,因此每周至少带猪消毒1次;实行全进全出制,各阶段猪转出后,彻底消毒所在栏舍,空置2周以上再进新猪。空气传播也是重要传播途径之一,场区一般每月消毒1次,在猪场周围4公里以内不应兴建其他养猪场。
2.2.3蓝耳病检测 对保育猪和育肥猪实行血清学检测,用以监测是否有野毒的侵入,应不定期抽检血清样品,检测蓝耳病病毒抗体,一旦发现疑似猪立即隔离,送权威部门确诊。


3受蓝耳病威胁地区和猪场的综合防制措施
3.1疫苗免疫
受蓝耳病威胁地区和猪场或存在蓝耳病病毒侵袭危险的猪场,应立即采取全群疫苗免疫策略。使用蓝耳病灭活疫苗对全部母猪和公猪进行免疫,免疫程序为基础免疫进行2次肌注,间隔3周,每次每头4ml。以后每隔5个月免疫1次,每头4ml。对保育猪和育肥猪免疫程序为3-10周龄猪肌肉接种疫苗1次,每头1ml,10-18周龄猪肌肉接种疫苗 1次,每头2ml。
3.2综合防制措施
3.2.1种源控制 应坚持自繁自养,在此期间,禁止种猪引进和猪只流动。等到猪场所在地区的蓝耳病疫情平稳之后,再慎重引种,引进之前必须进行蓝耳病的检测,隔离观察期适当延长。
3.2.2环境控制 由于此时蓝耳病病毒随时可能侵入,环境控制尤其重要。猪的粪、尿应及时清除,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带猪消毒每周应增至3次,场区一般每2周消毒1次。严禁在猪场周围放牧牲畜。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免疫 母猪 致病性 病毒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