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增生性回肠炎(porcine proliferative enteropathy PPE)是由细胞内劳森菌(Lawsonia Intracellularis)感染引起的一种以保育猪或生长育肥猪出血性、顽固性或间歇性下痢为特征的消化道疾病。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三种类型:慢性型回肠炎(PIA)、亚临床型回肠炎和急性出血型回肠炎(PHE)。
1.病原
PPE的病原为细胞内劳森菌。很多猪在感染活跃期会排放出大量细菌,在接种后1-3周的粪便中可检出大量细菌,感染猪可持续排菌4-10周。病菌一旦被排放在农场环境中,能够长时间存活于猪只粪便中,从而造成猪场持续性感染。细胞内劳森菌对一般的消毒剂有抵抗力,但对季铵盐和含碘消毒剂敏感。
本菌常并发或继发其他细菌感染,如沙门氏菌及螺旋体,这时炎症会趋向坏死性、退化性的变化,出现坏死性肠炎的病变。
2.流行病学
PPE发生于世界各地,特别是在欧美等国家和地区,亚洲国家猪场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
2.1慢性型及亚临床型回肠炎
慢性型及亚临床型回肠炎常发生于传统连续生产模式的保育后期-生长猪阶段猪群,多数情况下PPE在猪群中发展的时间是缓慢的,可能超过一个月甚至更久,但是,如果感染猪的粪便中有大量细胞内劳森菌,将会快速导致猪群中多数猪只受到感染。
2.2急性出血型回肠炎
PHE常发生于日龄“较大”阴性猪,感染猪通常为3-12月龄,常见一定数量猪一起发生,且通常发生在猪群之特定应激事件后,如转群、混群及引进新种猪等等。
病猪及病原的携带者是主要传染源。易感猪与病猪及病原的携带者直接接触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潜伏期7-21天(与感染剂量有关),感染剂量越高,潜伏期越短。
工人的服装、靴子和器械均可携带细菌而成为传播媒介。细胞内劳森菌可在鼠体内繁殖,因此啮齿类动物可为疾病的传播媒介,所以灭鼠有利于控制本病的传播。
各种应激反应如转群、混群、昼夜温差过大、湿度过大、密度过高等;频繁引种;频繁接种疫苗;突然更换抗生素造成菌群失调;猪群内存在免疫抑制性疾病(如PCV-2、PRRSV);饲喂发霉饲料;猪场同时存在的其它大肠炎的病原如猪痢疾密螺旋体、结肠螺旋体、沙门氏菌等因素可以促发增生性回肠炎,
3.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3.1慢性型及亚临床型回肠炎
主要发生于保育的后期-生长猪阶段。主要包含两种病症,第一是下痢,第二为增重减缓。表现为同一猪栏内不时出现几头腹泻的猪,粪便软、稀薄不成形,多呈水泥样的灰色、也有黄色的,这些猪虽然采食量正常,但生长速度减慢,表现在6-20周龄的生长猪体重“参差不齐”。
大部分慢性感染的病猪可以在发病4-6周后恢复,食欲恢复“正常”,但与正常猪相比,平均日增重降低6-20%,饲料转化率降低6-25%。
剖检可见回肠粘膜增生性病变,在小肠的末端50cm处和结肠的前三分之一处的肠粘膜增厚,有的像脑回,有的整个肠壁变厚、变硬,像一条橡胶管,有的还可见溃疡,肠粘膜表面覆盖有黄色、灰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严重的可见坏死性肠炎。
3.2急性出血型回肠炎
主要发生于3-12月龄肥育猪或种猪。表现为排出黑色软便、苍白及猝死。最初的症状是粪便像焦油样、松软,有些猪可能仅仅表现显著苍白、没有腹泻,但可能发生突然死亡。发病猪的死亡率可达50%以上,而剩余的猪可在短时间内恢复,体况变化不大。
剖检可见回肠或大肠内出血性回肠炎病变,肠道内有血凝块或尚未完全凝固的血液,外观似一条血肠。
4.诊断
根据典型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但确诊必须结合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诊断包括硝酸银染色镜检、聚合酶链式反应(PCR)、ELISA、间接免疫荧光或免疫过氧化物酶技术。
5.综合性防治措施
5.1加强饲养管理 全进全出(严格冲洗、消毒和坚持一定的空栏时间)和严格的消毒措施,碘或季铵盐类消毒剂是有效的;减少转群、运输、温度、湿度、密度及更换饲料等方面的应激;实行引种10周隔离制度,在隔离期内每月添加敏感的抗菌素7-10天。
5.2免疫接种 口服接种德国勃林格公司无毒活疫苗,或肌肉注射荷兰英特威公司的灭活疫苗。口服活菌苗,要求接种疫苗前后7天不能使用抗生素。
5.3药物防治
5.3.1药物选择 枝原净(泰妙菌素)是对细胞内劳森菌最有效的抗菌素。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zhu/5/2007-06-26/142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