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病理变化:主要变化为贫血和黄疸。皮肤及黏膜苍白,血液稀薄,全身性黄疸。肝脏肿大变性,呈黄棕色,胆囊肿大,内充满大量的明胶样胆汁。肾肿大,浑浊,贫血严重。肺肿大,淤血水肿。脾脏肿大变软。心肌苍白松软。
6. 治疗方案
(1) 黄色素注射液,每千克体重3 ml ,静脉注射。
(2) 血虫净外粉,每千克体重10 mg,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用3天。
(3) 卡那霉素注射液,每千克体重4万单位,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用3天。
(4) 盐酸土霉素,每千克体重50mg,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用3天。
(5) 纳加诺尔,50kg体重1.5g,溶于7ml柴胡注射液中,肌肉注射。注意:对于病程稍长和症状严重的猪无效。
(6) 土霉素每天每千克体重1.5g,分2次肌肉注射,可以连续应用。如果用来预防,可在每吨饲料中加入土霉素600g,连续应用。
7. 防止措施
(1) 预防该病的重点工作是灭蚊,驱蚊和驱除猪体内外寄生虫。
(2) 阉割,断尾时应注意器械的消毒工作。
(3) 注射时应注意更换针头,减少人为传播的机会。
(4) 药物预防可用土霉素800g拌1吨饲料,效果较好。
三、猪的弓形虫病
1. 弓形虫病是寄生于多种动物细胞内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性原虫病。
2. 病原体:弓形虫在宿主体内因寄生的不同发育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形态各异。在其整个发育过程中分为5种类型,即滋养体,包囊,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其中滋养体和包囊是在中间宿主(人,猪,狗猫等)体内形成的,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是在终末宿主(猫)体内形成的。
3. 流行病学:弓形虫广泛流行主要取决于下面四个因素:易感动物多;感染来源广;卵囊,包囊和滋养体的抵抗力;易感途径多。不同品种、年龄、性别均可发生,但以肉猪多发,本病发生无明显季节性,但以7、8、9月高温、闷热、潮湿的暑天多发,大多为散发。本病一般可通过下列感染途径感染:
(1) 通过胎盘、子宫、产道、初乳感染。
(2) 通过采食被弓形虫包囊、卵囊污染的饮料、饮水或捕食患弓形虫病的鼠雀等感染。
(3) 专家报导可通过猪呼吸道和皮肤伤品感染。
4. 致病作用:由于弓形虫侵入机体后,随淋巴,血液循环散布于全身各种器官和组织,并在细胞中寄生和繁殖,致使脏器和组织细胞遭到破坏,同时由于毒素的作用,引起各脏器和组织水肿,出血灶,坏死灶及其他一些变化。
5. 临床症状:体温上升到40.5℃~42℃,稽留7~10天。减食或废食,粪干带粘液(仔猪多见水样腹泻),有的便秘、下痢交替。呼吸困难浅而快,严重时呈犬坐式呼吸、流鼻液,有时咳嗽。有的猪发生呕吐。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末期在耳翼鼻端、下肢、股内侧及腹部出现紫红斑和小出血点,最后卧地不起,呼吸极度困难,体温下降而死亡,有的猪死时口流泡沫样液体。怀孕母猪主要表现为高热、废食、昏睡数天后流产、产出死胎或弱仔。
6. 病理变化:肝脏肿大,稍硬、有针尖大坏死灶和出血点。肺稍肿胀间质增宽,有针尖至粟粒大出血点和灰白色坏死灶,切面流出多量带泡沫液体。肾、脾有灰白色坏死灶和少量出血点,盲肠和结核有少量黄豆大至榛实大的凹陷的浅溃疡,胃底出血斑点,有片状或带状溃疡。全身淋巴结肿大,灰白色、切面湿润,有粟粒大灰白色或黄色坏死灶和大小不一出血点。
7. 治疗方案:因磺胺药对弓形虫病后期病猪体内弓形虫的包囊型虫体无效,故治疗应“用药早疗程足“,可选用下列药物:
(1) 磺胺六甲+二甲氧苄氨嘧啶,每公斤体重30~70mg,24小时一次,肌注3~5天,重症病猪慎选。
(2) 磺胺六甲+三甲氧苄氨嘧啶,每公斤体重30~70mg,24小时一次,肌注3~5天。
(3) 磺胺嘧啶(SD)每千克体重70mg,加甲氧苄氨嘧啶(TMP)或二甲氧苄氨嘧啶(DVD)每千克体重14mg,每天2次口服,连用3~5天。
(4) 磺胺甲氧吡嗪(SMP2)每千克体重30mg,加甲氧苄氨嘧啶(TMP)每千克体重10mg,剂量为前者加后者,每天1次口服,连用3~5天。
(5) 复合磺胺嘧啶钠,每公斤体重5~20mg,12小时一次,病情一般可选此药。
(6) 重症病猪应对症治疗,如退热,大输液,并用抗菌素防止继发感染。病情控制后应继续治疗1~2天。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zhu/5/2006-05-23/139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