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饲养管理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预防和治疗


推荐:购买《猪病的防治》VCD光盘,请到网VCD商城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猪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其病原体为冠壮病毒科的猪传染性肠胃炎病毒,主要存在于空肠、十二指肠及回肠的黏膜,在鼻腔、气管、肺的黏膜及扁桃体、颌下及肠系膜淋巴结等处,也能查出病毒。此病毒对日光和热敏感,常用的消毒药容易将其杀死。临床特征为腹泻、呕吐和脱水。可发生于各种年龄的猪,10日龄以内的仔猪病死率很高,5周龄以上的猪病死率很低,较大的或成年猪几乎没有死亡。依诊断要点、流行特点和临床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由于各地区引种频繁,猪传染性胃肠炎在各地频繁发生,为了减少本病对养猪业造成的危害,现将预防和治疗方法介绍如下:
  1 流行特点
  各种年龄的猪均有易感性,10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很高,断奶猪、肥育猪和成年猪的症状较轻,大多数能自然康复。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通过粪便、乳液、鼻液排出病毒,污染饲料、饮水、空气及用具等,由消化道和呼吸道侵入易感猪体内。本病多发于冬季,不易在炎热的夏季流行。在新疫区呈流行性发生,传播迅速,在1周内可散播到各年龄组的猪群。在老疫区则呈地方流行性或间隔性的发生,发病猪不多,但隐性感染率却很高。
  2 临床症状
  潜伏期随感染猪的年龄而有差别,仔猪为2~24h,大猪为2~4d。
  哺乳仔猪突然发生呕吐(呕吐多发生于哺乳之后)。接着发生剧烈水样腹泻,粪便呈乳白色或黄绿色,带有小块未消化的凝乳块,有恶臭。在发病末期,由于脱水,粪便稍粘稠,体重迅速减轻,体温下降,发病后2~7d死亡,耐过的小猪,生长较缓慢。5日龄以内仔猪病死率常为100%
  肥育猪发病率接近100%,突然发生水样腹泻,食欲不振,四肢无力,下痢,粪便呈灰色或茶褐色,含有少量未消化的食物。在腹泻初期,偶有呕吐,病程约1周。在发病期间,增重明显减慢。
  成年猪感染后无明显症状。部分猪表现轻度水样腹泻,或一时性的软便,对体重无明显影响。
  哺乳母猪常与仔猪一起发病。有些哺乳中的母猪发病后,表现高度衰弱,体温升高,泌乳停止,呕吐,食欲不振,严重腹泻。
  妊娠母猪的症状往往不明显,或仅有轻微症状。
  3 剖检变化
  主要病理变化在胃和小肠。哺乳仔猪的胃内常充满、滞留未消化的凝乳块,胃底部黏膜轻度出血,黏膜下有出血斑。小肠肠管扩张,有泡沫状液体和未消化的凝乳块,肠绒毛萎缩,肠壁变薄,呈半透明状,在肠系膜淋巴结管内见不到乳白色乳糜,肠黏膜严重出血,淋巴结肿胀。
  4 鉴别诊断
  应与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病、仔猪白痢、仔猪黄痢、仔猪红痢、猪副伤寒、猪痢疾鉴别
  4.1流行性腹泻多发生于寒冷季节,临床表现与传染性胃肠炎十分相似,大、小猪几乎同时发生腹泻,大猪在数日内可康复,乳猪有部分死亡。该病疗效不明显。
  4.2猪轮状病毒病以寒冷季节多发,多发于8周龄以下的仔猪,大猪为隐性感染。症状与病理变化较轻微,病死率低。
  4.3仔猪白痢常发生于10~30日龄内的仔猪。呈地方性流行,季节性不明显,发病率中等,病死率不高。病程为急性或亚急性,排白色糊状稀粪。小肠呈卡他性炎症,空肠绒毛无萎缩或局部性萎缩病变,能分离出致病性大肠杆菌。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对该病有较好的疗效。
  4.4仔猪黄痢多发于1周内仔猪和产仔季节,发病率和病死率均高。病程为最急性或急性,少有呕吐,排黄色稀粪。小肠呈急性卡他性炎症,十二指肠最严重,空肠、回肠次之,结肠较轻,能分离出致病性大肠杆菌。一般来不及治疗。
  4.5仔猪红痢常发于3日龄内的仔猪,1周龄以上很少发病。病程为最急性或急性,偶有呕吐,排红色粘稠粪便。小肠出血、坏死,肠内容物呈红色,坏死肠段浆膜下有小气泡等病变,能分离出魏氏梭菌。一般来不及治疗。
  4.6猪副伤寒多发于2~4月龄猪,无明显季节性,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急性型:初便秘,后下痢,恶臭血便,耳、腹及四肢皮肤呈深红色,后期呈青紫色。慢性者:反复下痢,粪便呈灰白、淡黄或暗绿色,皮肤有痂样湿疹。盲肠、结肠凹陷有不规则的溃疡和伪膜,肝、淋巴结、肺中有坏死灶等病变,能分离出沙门氏菌。综合治疗有一定疗效。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病毒 母猪 坏死 病程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