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饲养管理




  流行病学

  SVD病猪及猪肉产品和处于SVD潜伏期的活猪及猪肉产品是最主要的传染源。牛和羊与受SVDV感染的猪混群后,可以从其口腔、乳和粪便中分离出SVDV,而且羊体内可以发生SVDV的增殖,但它们无任何临诊症状。对于牛和羊能否成为传染源以及在传播中的作用尚无定论,但机械传播是可能的。
 
  SVD的潜伏期为2-6天,接触传染潜伏期4-6天,喂感染的猪肉产品,则潜伏期为2天。蹄冠皮内接种36小时后即可出现典型病变。一般蹄冠皮内接种和静脉接种结果比较规律。处于潜伏期的猪,其皮肤和肌肉中已有高滴度的病毒。与病猪接触的猪24小时病毒即出现于鼻粘膜,48小时出现于直肠和咽腔,第4天处于病毒血症状态,第5天出现初期水泡,经2-3天则破溃。大量排毒源是水泡液和水泡皮。10日龄以上的破溃皮肤仍有很高的病毒滴度。其次是通过粪便和分泌物排毒。感染后鼻腔排毒7-10天,口腔排毒7-8天,咽腔排毒8-12天,直肠排毒6-12天。由于有病毒血症过程,所以所有组织均可成为传染源。

  几乎所有SVD都与饲喂污染的食物(如泔水、洗肉水),与污染的场地接触及使用污染的车辆调运活猪,或引进病猪有关,只有个别次数的暴发原因不明。英国从1972年至1979年共暴发了446次SVD,其中66次是由污染的运输设施引起,74次是由于从污染的场地调运生猪引起,66次是由于饲喂污染的泔脚饲料引起,其次是由于人员流动、横向传播及二次复发等原因引起。实验表明SVD与口蹄疫不同,通过空气传播的可能性很小。感染母猪有可能通过胎盘传染仔猪,因为有人发现康复母猪所产仔猪最早在出生后5小时即可发生SVD,这显然在潜伏期之内。但胚胎移殖不引起SVD传播,即使是来自受感染母猪的卵和胚胎,也不会引起受体猪感染,受体猪所产仔猪也呈SVD阴性。但是人工使卵或胚胎污染上SVDV,即使是采用蛋白酶或抗血清等方法处理以及反复冲洗,也不能完全消除SVDV。

  普遍认为皮肤是SVDV最敏感的部位,小的伤口或擦痕可能是主要的感染途径。其次是消化道上皮粘膜。呼吸道粘膜似乎敏感性较差。

  SVD的暴发无明显季节性,一般夏季少发。多发于猪只集中的场所。不同品种不同年龄的猪均易感,传播一般没有FMD快,发病率也较FMD低。

  临诊症状

首先观察到的是猪群中个别猪发生跛行。而在硬质地面上行走则较明显,并且常弓背行走,有疼痛反应,或卧地不起,体格越大的猪越明显。体温一般上升2-4℃。损伤一般发生在蹄冠部、蹄叉间,可能是单蹄发病,也可能多蹄都发病。皮肤出现水泡与破溃,并可扩展到蹄底部,有的伴有蹄壳松动,甚至脱壳。水泡及继发性溃疡也可能发生在鼻镜部、口腔上皮、舌及乳头上。一般接触感染经2-4天的潜伏期出现原发性水泡,5-6天出现继发性水泡。接种感染2天之内即可发病。猪一般3周即可恢复到正常状态。发病率在不同暴发点差别很大,有的不超过10%,但也有的达100%。死亡率一般很低。对哺乳母猪进行实验感染,其哺育的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有临诊症状的感染猪和与其接触的猪都可产生高滴度的中和抗体,并且至少可维持4个月之久。

  发病机理及病理变化

  水泡性损伤是SVD最典型和具代表性的病理变化。水泡性损伤的外观及显微观察与FMD的损伤均无差别。其他病理变化诸如脑损伤等均无特征性。

  一般认为感染主要经过二个途径,一是从污染的场地通过有外伤的皮肤直接侵入上皮组织,增殖后的病毒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其他易感部位而产生病变。另一途径是经口进入消化道,通过消化道上皮和粘膜侵入病毒,经血液循环到达易感部位,从而发生水泡性损伤及非化脓性脑脊髓炎等病变。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病毒 猪水泡病 口蹄疫 传播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