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饲养管理

仔猪红黄白痢病因与防治措施探讨


推荐:购买《猪病的防治》VCD光盘,请到网VCD商城

仔猪红、黄、白痢是养猪生产中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它不仅给养猪业者带来直接的死猪损失和巨额的药费开支,还间接地影响到病愈猪的生长发育,成为养猪业者经济效益好坏的重要制约因素。笔者根据多年从事养猪场兽医工作的实践,对该病的发病原因进行过一些的观察分析,在其综合防制措施方面作过一些积极的探讨。
1 发病原因
本场近几年该病发生率比较高,仔猪死亡率达15%左右,发病的主要原因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环境中存在病原微生物
这一情况约占35%。主要是初生一周龄内的仔猪,特别是易感仔猪吮吸被病原微生物污染了的母猪乳头时,病原微生物便进入了仔猪的消化道,由于仔猪消化道未发育完善,胃腺分泌胃酸的机能很低,缺乏游离盐酸,难以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使部分乳汁分解为有害物质,再加上细菌毒素刺激肠道黏膜,引起肠道卡他性炎症,肠道内容物发酵与腐败后产生大量气体,又增加了对肠道的刺激,使肠道蠕动加剧,造成吸收功能障碍,引发此病。
1.2 仔猪受环境应激
约占20%。主要发生在仔猪10~30日龄时,气候多变,阴雨天持续时间长的情况下,特别是。入秋以后,气候寒冷,地面太凉而又没加垫草,使仔猪抵抗力下降,这时可引发仔猪白俐。此时主要是母乳内转移性抗体逐渐减少,应激因素的存在,导致仔猪抵抗力降低,数种不同血清型的致病性大肠杆菌致使仔猪发生局部性肠道炎症而发生下痢。病猪排出灰白色或灰黄色浆状粪便,严重的呈糊状且带有腥臭味,身体迅速消瘦,其死亡率的高低与环境条件、有无并发感染等因素有关。如果仔猪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就会导致仔猪死亡、发育不良、生长受阻而形成僵猪。
1.3 哺乳母猪患病
约占30%。哺乳母猪患病后,往往引起体温升高,造成生理代谢紊乱,引起乳汁变性,致使仔猪消化不良,早发性大肠杆菌乘虚而入,大量繁殖。导致仔猪全肠道发生卡他性炎症病变而出现黄病。黄病发生后,一是可使胆汁吸收不良;二是肠道内细菌繁殖产生的内毒素向血液中移行,引起变态反应。胃门平滑肌变态收缩时,出现仔猪吮乳后呕吐;空肠分泌大量黏液,造成仔猪高渗性脱水,该病以产后一周内发病最多,严重时死亡率高达70%以上。
1.4 饲养管理不当
约占15%。其一是哺乳母猪突然换料。在生产中,往往由于母猪哺乳需要大量能量而改变饲料配方,加大饲料中能量饲料的比例。当饲料中能量饲料如玉米添加量超过60%时,仔猪很快便会出现黄、白病症状,这是因为突然饲喂高能量饲料形成的乳汁过于浓稠,乳脂含量增高,而仔猪的胃肠道对脂肪的消化率很差,打乱了肠道内的消化吸收平衡,导致了仔猪下痢。其二是饲料中油脂含量过多、饲料霉变、青料或轻泻饲料比例过大。饲料中米糠、油饼、鱼粉等比例过高,仔猪的消化机能不健全,采食后无法消化而下病;霉变饲料本身含有大量毒素,可导致仔猪消化机能紊乱而下病;喂给青绿饲料过多,或轻泻饲料如麦类等比例过大,易使仔猪难以完全吸收利用而下痢。其三是仔猪供水不足。仔猪开食后,往往食欲都很旺盛,如果此时供水不足,就会导致仔猪误饮粪尿污水,感染细菌,发生下俐。
2 临床症状
大便稀,红痢为暗红色、黄痢为淡黄色、白痢为灰白色。走进猪舍有一股腥味,发病初期,吃乳、吃料一般正常。发病中期仔猪吃乳、吃料减少,有轻微的脱水症状。发病后期,仔猪不吃乳、不吃料,易继发感染,最后严重脱水而死亡。
剖检:严重的肠炎症:吠,肠壁变薄、充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3 预防措施
3.1 搞好母猪的饲养管理
首先注意了母猪全价配合饲料的供应。母猪哺乳期间不随意改变饲料配方或更换饲料,禁用高能量饲料,防止喂发霉变质饲料。不用普通高能量配比的肉猪饲料饲喂哺乳母猪。在配合母猪料时,限定玉米等能量饲料的配比在60%以下;粗蛋白的含量不低于18%。母猪产前7天开始减料,产仔当天不喂饲料,只喂少量加盐款皮水,产后逐渐加料,使母猪能够均匀地分泌出性状优良、数量充足的乳汁,利于仔猪的消化吸收。其次保证了母猪哺乳期内基本健康元病,给母猪提供一个适合的环境条件。夏季注意了防暑降温,冬天做好了防寒保暖,增强母猪的体质;及时清除粪便,保持圈舍清洁、干燥、卫生,母猪产前5天将产圈打扫干净,铺上干燥褥草;临产当天先把母猪乳房和胸腹部洗干净,用0.01%高锰酸钾液或0.1%新洁尔灭消毒,并把每个乳头的乳汁挤掉几滴,再让仔猪吃奶。然后每10~15天用消毒药做1次消毒。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饲料 母猪 细菌 脱水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