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饲养管理

夏秋季节慎防猪丹毒的发生


推荐:购买《猪病的防治》VCD光盘,请到网VCD商城

猪丹毒是由猪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病程多呈急性败血症、亚急性的疹块型以及慢性多发性关节炎、心内膜炎。该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对养猪业危害很大。


1病原
猪丹毒杆菌是一种纤细的小杆菌,形直或略弯。从慢性病灶分离出的茵株呈不分枝长丝或中等长度的链状。革兰氏染色阳性。微嗜氧,在普通培养基上能生长。本茵对自然环境的抵抗力较强,耐胃酸。对热的抵抗力较差,对一般消毒药敏感。对四环素和呋喃妥因次之。易感猪以皮肤划痕或皮内注射易成功复制病例。

2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发生于猪,尤以架子猪易感,一般呈散发或地方流行,常发生在夏秋炎热多雨季节,冬春寒冷季节较少发生。病猪和带茵猪是本病的传染源,病猪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含有大量的猪丹毒杆菌,污染周围环境,如饲料、饮水、用具及土壤等,落在土壤中的猪丹毒杆菌在温度和湿度适宜的条件下,不但可以生存,而且还能繁殖,夏秋多雨水,雨水冲刷土壤,使土壤中的猪丹毒杆菌有机会扩大传染。健康猪通过消化道吃进了带有猪丹毒的食物,其次是皮肤创伤感染,蚊蝇等吸吮病猪血液也机械性传播,夏秋又是吸血昆虫活动季节,因比助长了猪丹毒杆菌的传播。带茵的健康猪当猪体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抵抗力减弱时,细茵毒力增强也常引起内源性感染发病。

3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1—7天。症状由于猪抵抗力与猪丹毒杆菌毒力的强弱分为急性败血型、亚急性疹块型和慢性型。
3.1急性败血型
比型的病猪常突然暴发,急性经过,高死亡率。病猪体温高达42—43度,稽留不退。躺卧不起,绝食,衰弱,有时呕吐。结膜冲血,眼睛清亮。粪便干硬呈栗状,附有黏液。有的猪皮肤潮红、发紫,用手按压褪色,停止按压时又恢复。死亡率可高达80%。
3.2亚急性疹块型
其特征为皮肤表面出现疹块,俗称“打火印”。病猪食欲减退,精神不振,体温增加到41度以上,便秘、呕吐。发病故—4天后,在背、腹、胸侧、颈部、肩、四肢外面等皮肤的表面出现深红色、大小不等的疹块,呈方形、菱形或圆形隆起。病程式—2周。
3.3慢性型
主要症状是四肢关节炎性肿胀和心内膜炎。可见关节肿胀、变形,步态僵硬,跛行或卧地不起,食欲时好时坏,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皮肤坏死型可见背、肩、蹄等皮肤局部肿胀、隆起、坏死,变黑变硬,脱落。

4病理变化
4.1急性败血型
淋巴结肿大,面多汁;脾肿大,紫红色,面结构不清,易刮落;肾肿大,紫红色;胃底部及小肠出血性卡他性炎症;肝充血肿大,红棕色,暴露于空气后变为鲜红色。心包积液,心内外膜小点出血。肺充血水肿。
4.2疹块型
以病猪体表皮肤上出现典型疹块为主要特征变化。
4.3慢性型
可见多发性增长率生性关节炎。慢性心内膜炎可见二心瓣有菜花样赘生物。

5预防
平时要加强饲养管理,猪舍用具要保持清洁,加强检疫,定期预防接种和预防性投药,免疫接种丹毒疫苗前后1周禁止使用抗生素及其他化学药物。仔猪一般在50—60天龄进行免疫接种,种猪群每年免疫二次,每次相隔六个月。
6治疗
发病后应早期确诊,隔离病猪,及时治疗。青霉素为首选抗生素,用量每千克体重1万单位,每天2—3次肌肉注射。应该注意的是,经治疗后体温下降,食欲和精神好转时,仍需继续注射2—3次,巩固疗效,防止复发或转为慢性。也可用土霉素、四环素、金霉素、或链霉素进行治疗。同时还应进行全群用药,可有效控制疫情。用抗猪丹毒血清治疗发病猪只,也可取得较好效果。药效消失时,应及时补注疫苗。对于病死猪应深埋或无化处理,彻底全场消毒。对于无饲养价值的病猪及时淘汰。

参考文献:
1、 黄爱国主编. 现代实用养猪技术[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7—109—07159—6
2、 宣长和等主编.猪病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7—80119—154—4

作者简介:
陈福华 男 30岁 助理兽医师 主要从事兽医技术工作 联系电话:13702510153

投稿人:广东省中山食品进出口有限公司白石猪场 庄新茂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猪丹毒 免疫 毒力 坏死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