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饲养管理

如何建立仔猪腹泻病的正确诊断


推荐:购买《猪病的防治》VCD光盘,请到网VCD商城

仔猪腹泻一直是困扰养猪业发展的重大难题。为了做到有的放矢地预防和治疗,建立正确的诊断是最关键的前提。由于导致仔猪腹泻病的因素较多,许多养猪场的管理者只追求饲料中抗生素的预防效果,而对真正的发病原因并不进行全面地分析,这样可造成饲养管理者忽视许多导致腹泻病的重要环节。
引起仔猪腹泻的原因可分为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的因素,而传染性腹泻主要由致病性细菌和病毒传染所引起。如仔猪黄痢、白痢、红利、黑痢、副伤寒、坏死性肠炎等菌为细菌性腹泻;病毒因素引起的腹泻主要有肠型猪瘟、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及轮状病毒病等。引起仔猪非感染性腹泻的原因有应激因素、管理因素、环境因素(温度及湿度)、母猪因素(泌乳过高或过低)等。其中应激因素包括断奶应激、换料应激、转群应激、热应激及密度应激等。

由于非感染性因素引起的仔猪腹泻的症状、流行特点及病理变化并不典型,对该病的诊断则主要根据饲养管理过程进行推测。下面主要阐述仔猪传染性腹泻病的鉴别诊断要点。

1.从流行病学方面来鉴别
1.1 仔猪从出生后到5日龄,尤其在3日龄之内容易发生仔猪黄痢或红痢,分别由大肠杆菌及C型产气荚膜杆菌(魏氏梭菌)引起,它们的流行没有季节性,头胎母猪所产仔猪易发生黄痢。这两种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很高。

1.2 在10日龄到20日龄之间的吮乳仔猪易发生白痢,该病也由致病性的大肠杆菌引起,发病率高但死亡率低,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在猪舍潮湿、寒冷及饲料单一的条件下容易诱发。

1.3 发生在仔猪断奶前后的腹泻病主要为仔猪副伤寒,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很高。猪的密螺旋体主要发生在断奶后,发育生长的架子猪多发,发病率为90%左右,死亡率可达30%。

1.4 由病毒引起的腹泻一般无年龄之分,但发病的季节性比较明显,如传染性胃肠炎及流行性腹泻主要发生在寒冷季节,一般为10月底到来年2月份,夏季则少见。吮乳仔猪患此两病时,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很高。

2.从发病症状方面来鉴别
首先要对腹泻内容物的性状及颜色进行鉴别。仔猪发生白痢时,其排泄物为乳白色、灰黄色或浅黄色的糊状且较为粘稠的粪便。发生黑痢的仔猪则表现粘液性血样下痢,呈灰褐色水样。当粪便为粉红色或棕色,内含灰色坏死性碎片时,则为红痢的表现。在由病毒引起的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及轮状病毒病中,其排泄物一般为黄色、黄绿色水样物质。其次,根据体温变化来鉴别。在所有的仔猪腹泻病中,肠型猪瘟及仔猪副伤寒均会出现体温升高现象,在患其它类型的腹泻时,体温变化不明显。此外,一些腹泻病也伴发其它特征性的症状,如发生仔猪副伤寒时,耳根、胸前、腹下皮肤有紫红色斑点,肠型猪瘟时则表现寒颤、喜钻垫草及神经症状(痉挛、感觉过敏等)。由病毒引起的腹泻时,常呈喷射状腹泻,且脱水非常迅速。

3.从剖检变化方面来鉴别
在不同类型的腹泻病中,其剖检病理变化具有各自的特征。如在蓝耳病中可见到肠系膜淋巴结呈大理石样变,盲肠、结肠、回肠粘膜表面覆盖一层弥漫性、坏死性腐乳样物质,剥开后为不规则钮扣状溃疡。在发生肠型猪瘟时,几乎所有大的脏器(心、肝、脾、肾等)及淋巴结发生广泛出血。由病毒引起的几类严重脱水性腹泻病中,常可见到肠壁变薄、失去弹性、小肠绒毛萎缩、隐窝变浅或消失等病理现象。

4.血清学鉴别诊断
血清学诊断的内容主要为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或抗原的检测,检测方法有荧光抗体法、酶联免疫法、补体结合试验及中和试验等。在一般基层单位还没有这些设施,因而使其应用推广受到限制。对大型养猪场而言,要真正根除仔猪腹泻病的发生,还得投入精力弄清病因,而传染性疾病的最终确诊还需要血清学分析。从长远利益角度考虑时,应借助研究动物疾病的大学或研究所来帮助解决这些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即使不同养猪场的仔猪携带同一属的致病菌,如大肠杆菌,但不同地方的大肠杆菌亚型不完全一样,它们对同一种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再加上耐药菌的产生,因而会使饲料中的抗生素作用失去应有的效力。在这种情况下,很有必要对致病菌进行培养,并作出合理的药敏试验,使饲养管理者做到心中有数,尽最大限度挽回经济损失。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病毒 饲料 猪瘟 坏死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