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猪病防治

猪伪狂犬病免疫失败剖析


猪伪狂犬病由于其发病广泛、经济损失巨大而倍受广大规模化猪场的重视。据笔者调查,几乎所有的大中型猪场都实施猪伪狂犬病疫苗的免疫接种,这对于我国猪伪狂犬病有效的预防和控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尽管如此,目前仍有相当多的猪场因对猪伪狂犬病的免疫预防认识模糊或被误导而导致免疫程序不合理、免疫密度小(只免母猪,不免仔猪)、疫苗选择不当等多方面影响因素的存在。进而引起猪伪狂犬病野毒抗体的阳性率维持在高水平,并导致猪场的生产水平下降和猪群健康状况的恶化,最明显的表现是商品猪群的呼吸道综合症(PRDC)日趋严重和生长阻滞,并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问题之一:免疫程序不合理

  误区1:有的疫苗供应商和/或有关专家推荐母猪产前和配种前都必须免疫接种,这对后备母猪而言相对合理,对于经产母猪则极不科学、而且十分危险。大家推算一下,按照此程序母猪每胎免疫两次,每年需要4-5次,每次免疫间隔时间的长短差异较大。母猪产前(一个月)到下一胎配种前的时间约为45-50天,而配种前到产前的时间间隔约为90天,这就是说一头母猪一年之中隔50天免疫一次,再隔90天免疫一次,再隔50天,再隔90天免疫,直到年终。同一头猪用同一种疫苗而免疫时间间隔如此之大,极易造成野毒入侵和扩散,同时造成疫苗浪费。建议:种猪群每年三次(间隔4个月)或每胎产前4-6周免疫一次,但必须选用安全、有效和合法的gE(gI)基因缺失疫苗。

  误区2:只免母猪不免仔猪。众所周知,伪狂犬病病毒可感染不同年龄的猪群,能引发不同的病症和损失。许多猪场只重视种猪群的猪伪狂犬病的免疫预防而忽视了仔猪的感染和传播,这与目前PRDC的流行广泛、病因复杂也密切相关,此外,几乎国内所有猪场母猪(种猪)、仔猪和肉猪同场饲养、养猪技术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人员流动性大、没有实施全进全出和多点式生产等,这都造成难以阻断猪场内和猪场间的病原循环与传播,因此更应实施全群免疫、提高整体保护。

  误区3:仔猪免疫密度太大、接种时间太早。某些猪场实施产房仔猪1-3日龄滴鼻,20日龄或断奶时肌肉注射及生长猪的加强免疫等三次接种。许多资料表明,仔猪伪狂犬病多见于7日龄内,尤其是以刚出生的3日龄内的仔猪发病和死亡为主,若此时滴鼻,往往不能及时产生免疫保护即发病死亡,再者关于鼻腔鼻黏膜的局部免疫保护效果如何还有待于研究,如母源抗体干扰、弱毒疫苗对乳猪的安全性等。目前,国外除一家动物保健司(BoehringerIngelheim曾推出滴鼻免疫设备和疫苗)外均不推荐滴鼻免疫。关于滴鼻免疫接种还请猪场管理者审慎。预防仔猪的早期感染发病还有赖于对母猪的免疫和卫生管理,以减少感染机会。据国外资料反应,若母猪免疫效果确实,则仔猪体内母源抗体可持续至8-14周;笔者于1999年-2000年曾对广东和湖南的部分规模化猪场做猪伪狂犬病抗体调查和野毒与疫苗抗体鉴别检测时发现,仔猪母源抗体的持续时间约为6-8周,这与国内猪场的生产管理方式和水平相对较低、生物安全状况不尽人意及免疫等因素基本相符,因此母源抗体下降稍快。鉴于此,笔者建议仔猪在6-8周时免疫接种。有条件的猪场可以先检测再确定免疫时间。

  误区4:许多猪场未做免疫监测便实施全群统一接种,造成意外损失和潜在威胁。一般来说,疫苗是用于健康动物的免疫接种来预防发病,而实际生产中的猪群总会存在少数感染猪和亚健康状态的猪,若不加分析选择的实行全群免疫风险非常大,而且部分猪存在抗体干扰和免疫抑制,往往造成免疫失败。

  问题之二:疫苗选择不当

  误区1:不是基因缺失(损)越多的疫苗免疫效果越好。上文提到免疫效果首取决于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免疫剂量,而免疫原性往往与制苗毒株的抗原性密切相关,基因缺失太多易于造成制苗毒株的抗原性弱、繁殖力低、免疫反应小。另外,接种动物的健康状况也严重影响免疫效果。作为基因缺失疫苗,更重要的是可以区分野毒和疫苗的抗体,便于净化本病。

  误区2:灭活疫苗并非十分安全(基因缺失的灭活疫苗除外),尤其是常规的强毒灭活苗,由于制苗毒株选择、灭活剂、生产工艺和佐剂等方面的差异,有时导致灭活不彻底造成强毒扩散引发疫病、毒株筛选不当免疫效果不理想、佐剂不过关、副反应太大等。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免疫 母猪 伪狂犬病 抗体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