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猪病防治

猪细小病毒病诊断与及预防


猪细小病毒病概述猪细小病毒病也称猪繁殖障碍病,主要危害繁殖母猪,病原体为猪细小病毒,目前该病在本地广为流行,其病症特征主要表现在妊娠母猪特别是初产母猪,当母猪妊娠受到感染后,会引起流产、产死胎、胚胎死亡、木乃伊化胎儿和产弱仔、母猪发情不正常、久配不孕等临床症状。一般妊娠猪在怀孕前期感染多出现木乃伊化胎儿;怀孕7周后感染多出现产死胎;怀孕10周后感染多出现流产;怀孕后期感染的母猪多正常产仔,但这些仔猪带毒或带有抗体。猪细小病毒病一般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多发生于春、夏或母猪产仔和交配的一段时间。肉眼可见病变,母猪子宫内膜有炎症,胎盘有融化现象,胎儿在子宫内有被溶解、吸收等现象等。对于未感染过该病的猪场,应杜绝引进带毒猪;发病猪场对初产母猪在配种前5-6周应进行疫苗接种;配种前3-4周再进行第二次免疫接种。

  流行特点几乎所有猪群都感染此病,不同品种、性别、年龄的猪都易感,后备母猪比经产母猪易感染,传染源是带毒的公猪和母猪,流产和死胎、活胎及子宫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病毒,而带毒猪所产的活猪可能带毒排毒时间很长甚至终生。

  临床症状猪群暴发此病时常与木乃伊、窝仔数减少、母猪难产和重复配种等临床表现有关。在怀孕早期30-50天感染,胚胎死亡或被吸收,使母猪不孕和不规则地反复发情。

  怀孕中期50-60天感染,胎儿死亡之后,形成木乃伊,怀孕后期60-70天以上的胎儿有自免疫能力,能够抵抗病毒感染,则大多数胎儿能存活下来,但可长期带毒。

  防治严格执行卫生防疫制度,在污染的猪场用疫苗接种或采取自然感染结合,推迟初配日龄的方法。

  猪细小病毒病诊断自1967年Cartwright等首次报道PPV病以来,有关该病诊断方法的研究报告较多,从最初的病毒分离鉴定,到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免疫学方法,直到核酸探针、聚合酶链式反应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到PPV病的诊断中。

  病毒分离和鉴定用于诊断PPV感染的最大优点是结果准确可靠,可以作为最后确诊。用于分离PPV的病料,一般为流产或死产胎儿的脑、肾、肝、肺、睾丸、胎盘及肠系膜淋巴结等,其中以肠系膜淋巴结和肝脏的分离率最高。虽然此方法是最准确的诊断方法,但是其费时费力,并且需要一定的技术条件和设备,另外,其感染力会随着胎儿死亡时间而降低从而限制了临床应用;红细胞凝集试验(HA)操作简便易行,且能进行快速、大量的诊断,但是其灵敏度低、特异性不强,只能作为辅助诊断方法。

  血凝抑制(HI)试验是检测PPV抗体最常用的经典方法,一般采用试管法和微量法。利用HI试验检测人工感染PPV的猪,发现感染后5天即可检测到相应抗体,12~14天抗体滴度高达1024~4096,并能持续多年检出抗体。待检血清进行HI试验时需要首先进行热灭活处理,然后再用红细胞吸附,以除去血清中的非特异性血凝素,进一步用高岭土吸附以除去或减少血清中非特异性抑制因子。目前,该方法在国内外已得到广泛应用。血清中和试验(SN)也是检测PPV抗体的方法之一,其原理是利用被检血清的抗体中和PPV,然后根据培养细胞的病变情况来计算血清抗体的滴度。SN的特异性比HI高,但是SN的操作较为复杂,首先要进行病毒感染力的测定,而PPV在低剂量时并不引起细胞病变,从而限制了该方法的使用。1988年,Hohdatsu等率先建立了PPV的ELISA诊断方法并用于检测PPV的血清抗体,我国姜永厚等(1997)建立了双抗体夹心ELISA用于检测PPV的抗原,可建立的ELISA诊断方法非特异性较强。邵振华、田海燕(中国兽药监察所)用滤纸采集猪血样,加入到预先用PPV抗原处理的微孔板小孔内,进行免疫间接过氧化物酶染色试验检测PPV抗体,在2-3小时内即可观察结果。对比试验证实比HI敏感(高7.4%),特异性更强。就操作过程而言,该方法比HI要简单,且具有采血方式新颖、送样方便以及抗原软板可随意剪取、不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等优点,但该方法中抗原的保存时间有限,因此限制了该方法的普及应用。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母猪 抗体 检测 病毒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