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猪病防治

猪链球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猪链球菌病是由多种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猪的一种多型性疫病。该病的临床特征是急性者表现为出血性败血症,慢性者则表现为关节炎、心内膜炎和淋巴结脓肿。本病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特别是在集约化养猪场中,其发生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对养猪业危害较大,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细菌性传染病。

  国外1945年首次报道本病。国内最早是于1949年在上海首次发现本病,至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大面积流行,70年代末已遍及全国大部分省区,目前已成为规模化养猪场中最常见的重要细菌病之一。

  病原学链球菌(Streptococcus)归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菌体呈球形或卵圆形,直径0.5-2.0um,可单个、成对或以不同长度的链状方式存在。一般无鞭毛,不能运动,不形成芽孢,有些菌株可形成荚膜。革兰氏染色成阳性。

  引起猪链球菌病的链球菌主要是C群的兽疫链球菌(Streptococcuszooepidemicus)、类马链球菌(S.equisimilis)、D群的猪链球菌(S.suis)、L群链球菌及E群链球菌。本病除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外,也常存在于正常动物及人的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等。感染发病动物的排泄物、分泌物、血液、内脏器官及关节内均有病原体存在。本病对动物的致病性与其荚膜、毒素和酶类有关。

  流行病学链球菌可以感染多种动物和人类,但不同血清群细菌侵袭的宿主谱有所差异。如当猪群爆发流行时,与猪经常接触的牛、犬和禽类不见发病。猪链球菌病可见于各种年龄、品种和性别的猪,其中以仔猪、架子猪和怀孕母猪的发病率高。

  病猪和病愈带菌猪是本病自然流行的主要传染源。病猪的鼻液、唾液、尿、血液、肌肉、内脏、肿胀的关节内均可检出病原体。未经无害处理的病猪和死猪的肉、内脏及废弃物是散播本病的主要原因。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5-11月份发生较多,一般为地方性流行,新疫区及流行初期多为急性败血型和脑炎型,来势凶猛,病程短促,死亡率高;老疫区及流行后期多为关节炎或淋巴脓肿型,传播缓慢,发病率和死亡率低,但可在猪群中长期流行。

  症状该病的潜伏期多为1-天天或稍长。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程,通常将该病分为以下几型。

  急性败血型:突然发病,体温升高(41-43℃),食欲不振或废食,便秘、粪干硬,常有浆性鼻漏,眼结膜潮红,流泪,几小时至两天内一部分病猪出现多发性关节炎、跛行、爬行或不能站立。有的病猪出现运动共济失调、磨牙、空嚼或昏睡等神经症状。有少数病猪颈部、背等部皮肤呈广泛性充血、潮红。病的后期出现呼吸困难。病的经过很急,如不治疗,常在1-3天内死亡,病死率达80-90%以上。若治疗不及时或药效不足则转为亚急性或慢性。

  脑膜炎炎型:此型多见于哺乳仔猪和断奶后小猪。病初体温升高(40.5-42.5℃),不食,便秘,有浆性可粘性鼻漏。病猪很快表现出神经症状,如步行时前肢高踏,或四肢不协调,转圈,空嚼,磨牙,仰卧,继而后肢麻痹,前肢爬行,四肢作游泳状或昏迷不醒等等。部分病猪出现多发性关节炎、关节肿大。最急性者几小时或一、二天内死亡,病程达3-5天者,有部分小猪在头、颈、背等部位出现水肿,指压凹陷。如不及时治疗,病死率很高。

  亚急性和慢性:可由急性型转化而来,也可以亚急性或慢性型初发。多见于流行后期或老疫区的散发病例。其突出特征是病情缓和,流行缓慢,病程长久(可达1个月以上),发育迟缓。病猪的临床表现形式多样,如关节炎、淋巴结脓肿、心内膜炎、乳房炎等。关节炎时可见病猪一肢或多肢、一个或多个关节肿胀,患肢表面凹凸不平,跛行、步态变形或不能站立。淋巴结脓肿以颌下淋巴结肿、硬、热、疼,从枣大小至柿子大小不等,外观呈圆形隆起,可不同程度地影响采食、咀嚼、吞咽、呼吸等功能。时间较长时化脓灶可自行成熟破溃,排出脓汁后逐渐自愈,病程一般1个月左右,较少引起死亡,但病猪生长发育受阻。

  病理变化急性败血型表现为血液凝固不良,皮下、黏膜、浆膜出血,鼻腔、喉头及气管黏膜充血,内有大量气泡。肺充血肿胀。全身淋巴结肿胀、出血。心包有淡黄色积液,心风膜出血。脾肿大、出血,色暗红或蓝紫。肾肿大、出血。胃及小肠黏膜充血、出血。浆膜腔、关节腔有维生素性渗出物。脑膜充血或出血。脑膜脑炎型主要表现脑膜充血、出血甚至溢血,个别脑膜下积液,脑组织切面有点状出血,其他病变与急性败血型相同。慢性病例可见关节腔内有黄色胶冻样或纤维素性、脓性渗出物,淋巴结脓肿。有些病例心瓣膜上有菜花样赘生物。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病程 处理 小猪 猪链球菌病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