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猪病防治

猪病毒性腹泻的防制措施


冬春季节是猪病毒性腹泻疾病的多发季节。引起猪腹泻的病因错综复杂,尤以病毒性腹泻疾病危害最为严重,必须引起养猪农户和规模养猪场的重视。

  1、发病特点

  猪病毒性腹泻疾病主要是指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和猪轮状病毒病等。

  (1)多在冬春季发病

  猪病毒性腹泻疾病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主要有暴发性流行和地方性流行两种。一般首次感染多呈暴发性流行,某些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污染比较严重的猪场,常呈地方性流行。

  (2)混合感染较为严重

  主要表现为病毒与细菌疾病的混合感染,病毒性疾病之间的混合感染。一般发生病毒性腹泻疾病的养猪场,其混合感染率都在50%以上,如猪传染性胃肠炎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大肠杆菌与轮状病毒混合感染等。

  (3)出现水样腹泻和呕吐

  猪病毒性腹泻症的共同特点是可见水样腹泻和呕吐,但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多见于各种日龄猪,轮状病毒感染则多见于哺乳仔猪,成年猪多呈隐性感染。

  (4)发病急、传播快

  猪病毒性腹泻疾病多表现为发病急、传播快,1周龄内仔猪出现症状后2-7天内死亡,死亡率可高达100%,成年猪经3-7天腹泻后,可逐渐康复,但可能形成僵猪。

  (5)主要危害幼龄仔猪

  猪病毒性腹泻疾病主要危害幼龄仔猪,尤其是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可导致1周龄内仔猪大批死亡;轮状病毒感染死亡率相对较低。

  2、临床表现

  (1)猪传染性胃肠炎

  发病猪主要表现为严重水样腹泻、呕吐、脱水。仔猪粪便中常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块,气味腥臭。母猪、公猪和肥育猪的临床症状表现轻重不同,普遍为厌食,个别呕吐,严重腹泻猪呈喷射状排出水样稀粪。剖检病变主要在胃和肠道,尤以小肠病变为主,表现为肠壁变薄透明,肠内容物稀薄如水,呈黄色。

  (2)猪流行性腹泻病

  猪主要表现为呕吐、腹泻、脱水,粪便水样、黄色或灰黄色。仔猪濒死前体温下降,呕吐多发生于哺乳或采食后;中猪、肥育猪和成年猪精神萎顿,厌食,持续腹泻3-7天,恢复后多呈生长发育不良。

  剖检病变主要在小肠。表现为小肠粘膜充血,肠壁变薄,充满黄色液体,肠淋巴结充血、水肿。

  (3)猪轮状病毒感染

  主要危害哺乳仔猪。病初精神萎顿,食欲不振,部分仔猪哺乳后发生呕吐,继而腹泻,粪便呈黄色、灰色或黑色,水样或糊状,腥臭。病猪逐渐消瘦、脱水,若无继发感染,死亡率较低。症状轻重主要决定于病猪年龄、免疫状态和环境条件。缺少母源抗体保护的仔猪症状较重,环境温度下降或继发感染大肠杆菌病时,可使症状加重。通常10-21日龄后仔猪症状较轻,腹泻数日即可康复,成年猪多为隐性感染。剖检病变多与猪流行性腹泻和传染性胃肠炎相似,尤以小肠病变较为严重,主要表现为小肠粘膜充血,肠壁变薄,内容物稀薄如水。

  3、防制措施防治

  猪病毒性腹泻疾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抗生素治疗多数无效,只有采用综合性的防制措施,才能减少或杜绝该类疾病的发生与传播。

  (1)坚持自繁自养

  猪病毒性腹泻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多与引种有关。一般规模猪场或养殖大户,应采取自繁自养方法,杜绝外来疾病的传入;必须引种时,一定要到具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正规部门引种,做好疫病检测、消毒工作,引种后要按规定严格隔离饲养,确保无传染疾病后方可混群饲养。

  (2)采用全进全出

  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有利于明显减少病毒性腹泻疾病的发生几率。具体方法是将不同生长阶段的猪只分别饲养在不同的栏舍,出栏空舍后进行严格的清洗消毒,至少空舍1周以上,方可饲养下一批猪只,以阻断各种传染源,减少包括病毒性腹泻疾病在内的多种传染病为害。

  (3)加强饲养管理

  首先要抓好母猪的饲养管理。据生产实践,母猪饲养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仔猪的健康;仔猪出生后应尽早吃到初乳,并做好防寒保温工作。病毒性腹泻疾病一般以寒冷季节多发,所以提高仔猪保温箱温度可明显减少腹泻疾病的发生。

  (4)加强免疫接种

  在猪病毒性腹泻疾病流行季节前20-30天进行全群免疫接种,一般灭活苗接种后14天,弱毒苗接种后7天产生免疫力,接种后20-30天抗体达到最高水平。目前市场上商品化的疫苗主要有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苗,既可接种母猪保护哺乳仔猪,也可直接免疫接种仔猪使其获得免疫保护。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毒性 猪传染性胃肠炎 免疫 母猪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