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猪病防治

猪传染性脑脊髓炎诊断、鉴别及防治


   猪传染性脑脊髓炎又称猪脑脊髓灰质炎。本病最初发生于捷克捷申城,因而也称捷申病。主要侵害中枢神经系统,呈现中枢神经系统紊乱症状和四肢麻痹。其病原体是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中的猪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其中血清1型毒力最强,是主要的病原,2,3,5型毒力较低。病毒能耐酸和碱,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但用次氯酸钠、20%漂白粉和70%洒精可将其杀死。 
  一、诊断要点 

  (一)流行特点 

  猪是唯一的易感动物,幼龄仔猪(4-5周龄)最易发病,成猪多为隐性感染。病猪和健康带毒猪随粪便排出病毒,主要通过污染饲料、饮水等经消化道传染,经呼吸道和其他途径传染也有可能。有新疫区,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在老疫区,多呈散发。 

  (二)临床症状 

  潜伏期平均约6天。病的早期发热(40-41℃),不食,倦怠,随后不久发生共济失调。病情严重者,出现眼球震颤,肌肉抽搐,头颈后弯,昏迷。接着发生麻痹,有时呈犬坐姿势,或侧面躺下,受到响声或触摸的刺激时,可引起四肢不协调运动或头颈后弯,通常于出现症状的3-4天内死亡,有些病例于急性期过后,在精心护理下可免一死,但残留有肌肉萎缩和麻痹症状。 

  由毒力较低的毒株引起的病例症状较轻,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低。病初体温升高,后腿控制能力减退,运动失调,背部软弱,这些症状大多可在几天内消失,有些病猪随后出现易兴奋,平衡失调,运动失控,最后是肢体麻痹等症状,因此,称其为良性地方性轻瘫。 

  (三)病理变化 

  病变主要分布在脊髓腹角、小脑灰质和脑干。肉眼病变不明显,组织学检查可见非化脓性脑脊为质炎变化,灰质部分的神经细胞变性和坏死,神经胶质细胞增生聚集,有明显的噬神经现象,小血管周围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形成明显的管套现象。在神经细胞质内有嗜酸性包涵体。病程较长的,心肌和肌肉有萎缩现象。 

  (四)实验室检查 

  病毒分离是诊断本病最准确的方法。特别是对新发生本病的地区更为重要。以无菌操作从病猪采取小脑和脊髓的灰质部,冷藏或放入50%甘油生理盐水中,送实验室检查。也可用仔猪作接种试验,将病料制成10%悬液,离心沉淀,取上清液直接脑内接种,如被接种猪经10天左右发病,出现与自然病倒相同症状和病理组织学变化,在排除类症的情况下,可确诊为本病。 

  检测血清抗体,可用中和试验、免疫荧光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病猪康复的中和抗体至少保持280天,中和滴度1比64可判为阳性。由于中和试验较费时、费力,大群检疫多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二、类症鉴别 

  本病应与其他呈现神经症状的猪病相鉴别。特别要注意与猪血凝性脑脊炎、李氏杆菌病、伪狂犬病鉴别。 

  (一)猪血凝性脑脊炎 

  本病的脑炎型与猪传染性脑脊髓火症状相似,但猪血凝性脑脊髓炎多数是由于引入新猪所引起,多发生于2周龄以下的哺乳仔猪,一般侵害猪群中一窝或几窝乳猪之后,即自然停止流行。病猪先有呕吐、便秘、嗜眠症状,以后才出现神经症状,大多数病猪体温不升高。猪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对鸡、大鼠、小鼠、仓鼠及火鸡的红细胞有凝集和吸附作用。猪传染性脑脊髓炎无上述特点。 

  (二)李氏杆菌病 

  本病能侵害各种家畜和野生动物,通常为散发。仔猪多呈败血症症状,呼吸困难,皮肤蓝紫,腹泻。有神经症状的病猪,其脑脊髓液增量,稍浑浊,含有较多的细胞,脑干变软,有小化脓灶,脑血管周围有中性粒细胞开成的细胞浸润。肝有小坏死灶。与猪传染性脑脊髓炎有显著区别。 

  (三)伪狂犬病 

  本病能侵害各种家畜和野生动物。怀孕母猪感染后,常发生流产,或产出木乃伊胎、死胎和无生活能力的胎儿。哺乳仔猪得病后,常表现呼吸困难,呕吐,下痢,特征性的神经症状(初期呈兴奋状态,后期麻痹)。而猪传染性脑脊髓炎的神经症状,以运动性共济失调为主,对轻微刺激产生强烈的反应。 

  三、防治措施 

  (一)治疗对本病目前无特效疗法。在加强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对症治疗,有一定效果。也可试用康复猪的血清或血液进行治疗。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病毒 毒力 免疫 李氏杆菌病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