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羊脑包虫病又称多头蚴病,终末宿主为:犬、狼、豺、狐等食肉动物,中间宿主以及绵羊、牛、山羊、骆驼甚至可以感染人类。由于多头蚴寄生在中间宿主的脑部,故此可引起动物的多种神经症状一转圈,又俗称为"转头病、回旋病"。
一、发病情况
我团由于多年来对包虫病未彻底地根治,至今脑包虫病依然是造成我团牲畜死亡的高发病种之一。每年每群系,成年羊群中的发病率高达5%~6%。根据我团小畜群的病理调查发现,羊群初被感染的年龄主要是在3~4月龄的羔羊。
在从事多年的兽医工作中,对绵羊多头蚴病治疗50余例,治愈率75%,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二、发病过程
脑包虫是多头涤虫的幼虫,而成虫多涤虫寄生在狼、犬、狐等动物的小肠内,待虫卵发育成熟随粪便排出体外,其结果是污染草场、水源及饲料。3~4月龄的羔羊由于误食了含有虫卵的饲草、水源后,经过一系列的发育成为六钩蚴,循环移行到脑部而长期寄生,最后发育形成豌豆大甚至鸡蛋大的包囊。如不及时治疗,将造成病羊因急性脑膜炎死亡。不死者则转为慢性型。若不妥善处理病死羊只,致使病死畜的尸体,特别是死畜的头部被犬、狼、狐食人后,多头蚴又进入终末宿主的小肠内发育成成虫,继续排卵传播,造成循环式的感染。
三、临床症状
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症状和后期症状。
1.前期症状
羊群误食了含有虫卵的草料后,引起脑炎症状。随个体的不同,动物机体表现出体温升高,呼吸、脉搏加速,强烈的兴奋或沉郁,有前冲、后退、躺卧等神经症状。但此期症状持续时间较短,因此,往往由于观察不仔细或疏忽,而延误了最佳诊断治疗时机,造成后期症状。
2.后期症状
羊群被感染后经过7~8个月时,六钩蚴在脑部已发育为多头蚴而形成包囊,由于包囊压迫到脑的一侧或两侧大脑半球,致使病羊出现明显的特征性症状如:头向后仰、作前奔、后退、转圈运动、倒地不起、后肢麻痹等症状。病羊随之而逐渐消瘦、衰弱,食欲减退甚至没有食欲,最后导致死亡。
四、剖检变化
经对20只死亡羊只进行剖检,发现多数包囊寄生在大脑左右侧顶叶或枕叶区表层上方各占40%,也有的包囊寄生在小脑部位,包囊大小不一,呈圆球形或椭圆形,囊液无色透明,有些转为粘稠,数量10~15毫升不等。囊中有许多白色小米大小的头节,相互靠近散布囊的内膜上,几十个甚至达到数百个,包囊外膜半透明、较簿,脑组织被压迫下隔而萎缩。
五、诊断方法
绵羊脑包虫病到后期主要通过仔细观察羊群表现出的特异神经症状来进行确诊、治疗。如果包囊寄生在脑的前部,则可能表现为头向后仰,直向前奔,头顶饲槽前肢蹬空等症状;如果包囊寄生在脑后部,则可能表现为直向后退,紧靠墙壁等症状;如果包囊寄生在左半球或右半球时,则造成对侧的视力障碍,甚至眼睛失明。在寻找食物时,会向有包囊寄生的一侧转圈;包囊寄生在脑的深部或小脑部位时,患畜表现敏感,四肢痉挛、昏迷、倒地等症状。
寄生在脑表面的包囊可引起局部颅骨变软,通过手指按压可感觉到包囊所处的部位。具体操作方法:两手紧抓住羊的两角或双耳,以拇指用力按压在两角基连线两端1/3处,如感觉到骨质有下陷,变软或隆起有明显的弹性感,即可判定包囊所处的位置。
六、治疗措施
1.圆锯开颅法
操作方法:由助手保定好羊只,特别要固定好头部,术部向上,剪毛、消毒、皮肤浸润麻醉(一定要无菌操作),做一直径为2~3厘米的"U"字形切口,切开皮肤后及时止血,创口要整齐干净,分离皮下组织及骨外膜,翻起切开的皮肤向后拉用夹子夹住或与头后部皮肤做一针缝合,用圆锯在最软的顶骨上锯一圆孔,慢慢取下骨片,此时可看见脑膜,用一根缝合针缓慢地从创缘的一侧平行刺入脑膜,不能刺破脑膜下的包囊壁,针尖平行通过脑膜搭在对侧颅骨上,挑开骨膜,此时,可见到包囊会向外出一部分,确定是包囊后,用小号针头连接好注射器,慢慢从最高点刺人包囊,吸出一部分囊液,同时用摄子轻轻夹住包囊壁一边向外吸取囊液,一边慢慢将包囊提出。取出包囊后,松开切开的皮肤,连续缝合皮肤,创口进行清理消毒。为防止感染,特别要对创口进行包扎处理。术后要注意抗炎护理,连续使用1周的抗菌素,以预防感染。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yy/yangbingfangzhi/2009-06-26/15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