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以来,为了响应省委、省政府建设畜牧业大省,大力发展草食家畜的号召,加快畜牧产业化的发展,我县全面开展了肉牛冷配工作。由于专职从事冷配工作的技术员较少,各乡站冻配技术员大都是重新培训的新手,技术不规范,冻配受胎率和产犊率不高。为搞好冷配工作,我们制定了相应的技术措施,通过努力,肉牛冻配受胎率和产犊率不断提高。2003年,我县总结历年牛改工作的经验,对2002年效果差的点进行了整顿或调整。在甲定、兔场、麻万、城关、羊凤、基长、水岩、本寨、打羊、尧梭、上司、甲里、下司、黄后、董岭15个乡镇建有20个肉牛冷配点和13个“三统两分”联户肉牛繁殖输配点,其中建立较为规范的兔场、基长两个冷配示范点。全县32名技术人员和15名输精员参加冷配改良,工作在生产第一线。总结全县2003年冷配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规范牛改点,建立示范范点
1.1 各牛改点建设在母牛较为集中的村组,县局和乡镇政府尽力为牛改点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条件,各牛改点存栏母牛达200头以上,年改良数超过100头;各点相应设立解冻室和操作室,洗涤消毒室等;虽然一些点受多种因素影响而不能规范分室建设,但冷配器械设备较为齐全,正在逐步按规范化改进,为今后的开展打好基础。
1.2 在兔场、基长两镇建立示范点各一个,进行规范化管理和操作。以示范点的经验向全县推广和交流,带动全县冻配工作。2003年,兔场、基长两示范点分别输配母牛458头和303头,受胎率分别达到58.1%和61.3%,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1.3 严格技术操作规程,加强技术指导。县品改站统一制作贵州省地方标准《牛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技术操作规程》制度牌,颁发20个点和13个“三统两分”场,并严格执行。县站技术人员不定期巡回各点,检查、指导、督促执行技术操作规程,指导技术操作,及时解决各点遇到的技术难题。
2 开展技术培训与宣传咨询
2.1 县局举办了两期畜牧技术培训班,培训期3个月,其中实际操作1个月。安排20名技术员参加技术强化训练,提高了技术员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另派3名技术干部参加了省站举办的两期牛羊繁殖技术培训班,派出8名技术人员参加州畜牧发展中心举办的,由省站老师授课的牛改技术培训班。由县站牵头,组织全县牛改点技术员每月进行为期一天的技术交流,针对我县牛改工作的各项实际情况交流总结,不断提高。
2.2 举办乡镇农民技术培训班。先后在兔场、城关、基长等10个乡镇开展牛改技术培训班16期1137人,发放《母牛繁殖与肉牛饲养技术》资料1200余份,增加了群众对牛改工作的认识。
2.3 在兔场等8个中心乡镇,利用赶场天乡村群众赶集开展技术咨询16场次,咨询1856人,发放技术资料2500多份;在6个中心乡镇将当地所有的杂交牛集中起来供赶集的群众参观,启发群众。同时以牛改受益户的事例向群众宣传,得到群众的积极响应和支持。
3 种植优良牧草,强化草畜配套和良繁组合
为了推动牛改工作,解决杂交牛由于饲草饲料供给不足,饲养管理不当导致杂交优势不明显的现象,发动肉牛户种草喂牛,改造圈舍和改进饲养管理办法。仅兔场镇全年种植皇竹草、牛鞭草和黑麦草就达到34.13公顷,全县种植优质牧草用于肉牛生产达267.5公顷,使养牛户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树立了典型。
选择以“西×本”、“安×本”、“利×本”为主的二元杂交组合和“西×本×利”、“西×本×安”、“安×本×利”为主的三元杂交组合。使杂交商品牛生长快,产肉率高,经济效益好,推广价值大,为群众所接受。
4 规范输配技术
4.1 各点按省标规定办法彻底清洗和严格消毒器械。先用中性洗洁精清洗,然后再用清水冲洗3次,再分类装入消毒锅内高温蒸煮30分钟,干燥水渍,冷却备用。用后的器械立即清洗,归类有序存放。
4.2 发情鉴定。通过向畜主了解母牛的采食、鸣叫、爬跨和带犊哺乳等情况。当母牛产犊2个月以上的,有外观发情表现时,进一步通过阴道检查法和直肠检查法鉴定母牛的发情适期。对于牵到各点的母牛,先拴系或就近放牧休息1小时左右,待体力恢复,应激消除后作发情鉴定(“三统两分”场每日观察母牛发情情况2次)。发情适配的,予以保定,清洗母牛外阴并擦干,解冻精液输配。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yn/7/2008-12-12/6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