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鹅技术 > 鹅病防治

鹅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鹅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接触性传染病,常引起鹅的急性败血症及组织器官出血性炎症,常伴有严重的下痢,又称禽霍乱、禽出血性败血症、摇头瘟等。本病流行于世界各地,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本病发生后,同种和不同种的畜禽间都可互相传染。本病传播途径广泛,可通过污染的饮水、饲料、用具等经消化道或呼吸道以及损伤的皮肤黏膜等传染,是危害养鹅业的一种严重传染病。

    1 临床症状

    1.1 发病初期,病鹅一般无前期症状,晚上采食正常,第2天即发现死亡;有时病鹅表现突然不安,倒地后仰,扑动双翅很快死亡。

    1.2 发病中期,病鹅精神委顿,离群,打瞌睡,不爱下水;食欲下降,饮欲增强;体温升高到41.5~43℃;张口呼吸,由口鼻中流出黄灰绿色黏液;排出绿色灰白色或淡绿色恶臭稀粪。一般出现临床症状2~3天即死亡。

    1.3 发病后期,病鹅持续性出血性下痢,消瘦、贫血,有些发生关节肿胀,表现跛行,行走不便,切开肿胀部位有豆腐渣样渗出物。

    2 病理剖检

    2.1 初期急性死亡病例,可见眼结膜充血、发绀,浆膜小点出血,心外膜和心冠脂肪有出血点,肝脏表面有很细微的黄白色坏死灶。

    2.2 中期死亡病例,眼结膜发绀,心外膜及心冠脂肪有出血斑点,心包液增多,为淡黄色透明状液体;肝脏肿胀,质脆,表面有针尖状出血点和灰白色坏死灶,胆囊肿大;肠管黏膜充血出血,有的呈卡他性炎;肺气肿、出血;呼吸道黏膜严重充血、出血;肾出血性病变。

    2.3 后期病鹅关节肿胀,关节囊壁增厚,关节腔内有暗红色混浊的黏稠状液体,有的有干酪样物质,肝脏表面有少量灰白色坏死灶。

    根据上述情况可建立初步诊断,确定性诊断须结合实验室检验。

    3 实验室诊断

    3.1 病原形态学观察:无菌采取发病鹅的心血涂片,肝脏、脾脏抹片,用碱性美蓝或瑞特氏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菌体呈卵圆形,两端着色深,中央着色浅,呈典型的两极着染的小杆菌。

    3.2 病原分离培养

    3.2.1 无菌操作采取肝、脾组织,接种于血清琼脂平板上37℃培养24小时观察,菌落为圆形隆起、光滑湿润、边缘整齐、淡灰白色、中等大小的菌落,并有荧光性。

    3.2.2 无菌操作采取肝、脾组织接种于血液琼脂平板上,37℃培养24小时,可见湿润的水滴样小菌落,菌落周围不溶血。

    3.2.3 血清肉汤培养,呈均匀混浊,后出现黏性沉淀,表面形成菌环。

    3.2.4 钩取典型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红色小杆菌,其菌体形态同前。

    3.3 生化试验:纯培养物在48小时内,可分解葡萄糖、半乳糖、甘露醇和蔗糖,产酸不产气;不发酵乳糖、鼠李糖、肌醇、菊糖;M?R试验、V-P试验、石蕊牛乳试验均为阴性;不液化明胶,H2S试验阳性。

    3.4 动物试验:将肝脾组织研磨成糊状,用生理盐水以1∶5稀释,给小白鼠皮下注射0.2ml/只,于24~72小时因败血症死亡。剖检可见接种部位皮下组织出现水肿,心包和胸腔有浆液性、纤维素性渗出物,心内外膜出血,肝、淋巴结肿大。用心血、肝脏进行纯培养,可见典型菌落,镜检可见典型小杆菌。

    4 防治措施

    4.1 药物治疗:

    4.1.1 药物敏感性试验:通过药物敏感性试验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采用纸片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该菌对丁胺卡那霉素高敏,对青霉素、磺胺噻唑中敏。

    4.1.2 通常选用丁胺卡那霉素、磺胺噻唑进行治疗,也可选用青霉素、土霉素进行治疗。丁胺卡那霉素肌注,用量20mg/kg,每日2次,5日为一疗程;磺胺噻唑粉剂用量0.3g/kg,首量加倍,每日3次,内服时配等量的NaHCO3。

    4.2 免疫预防:

    4.2.1 使用禽霍乱氢氧化铝甲醛疫苗,2月龄以上鹅,每次肌注2ml/只,两次免疫间隔8~10天,免疫效果较好。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免疫 禽霍乱 磺胺噻唑 坏死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