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特种养殖技术 > 蚯蚓养殖技术

秸秆养蚯蚓环保效益高


秸秆蚯蚓食量大、生长快、繁殖率高。饲养秸秆蚯蚓操作简便、成本低、费工少、农民易于接受。只要将秸秆堆放在向阳避风处,适当采取遮盖措施。冬季秸秆蚯蚓也可正常繁殖。此外,蚯蚓吃完秸秆后,排出的蚯蚓粪粒大小均匀、无臭无味,是上好的有机肥料,广泛应用于花卉、蔬菜等经济作物的栽培。

  秸秆蚯蚓具体养殖方法介绍如下:
  
  一、场地选择
  
  饲养场地应选择在远离火源,供水、排水方便,交通便利,避风向阳之处。一般村边路头闲散地块、家庭院落、树盘之下和农村废弃地,以及闲散的大棚、厂房内,只要是可以堆放一定数量的秸秆的地方,均可进行饲养。地表可做简单平整,不必再做防渗处理。
  
  二、选种
  
  秸秆蚯蚓选种时应从体态、色泽、环带状态等方面进行择优,选择标准如下:
  
  1、体态:体型上健壮饱满,挣扎动态刚劲有力,活泼敏捷,爬行速度快,无粗细不均和萎缩现象。2、色泽:颜色鲜艳,基本一致,光泽柔润,体液丰满。3、环带:环带硕大丰满,即便产卵后环带也很明显。4、原体完整:对于蚯蚓复原体不可选入育种群。
  
  三、秸秆堆制
  
  玉米、小麦、水稻、大豆、花生秸秆以及树叶、杂草、瓜菜残藤等,均可作为秸秆蚯蚓的饲料。对秸秆的要求是,不用粉碎,不论干湿,也不用管是否腐烂均可利用。将以上饲料堆制成宽2米~2.5米,高1.5米以上,长度不限的基料堆。堆制时边堆制边撒水。堆制好后,经过8天~10天的高温期,即可投放蚓种。第一次堆制好的秸秆吃掉90%时,应加盖秸秆,每次加盖不得超过40厘米。管理过程中,每隔10天~15天撒一次水,以利调节湿度。
  
  秸秆蚯蚓在冬季,夏季多集中在下层,春秋季节喜欢聚集在上层,成蚓多数生活在秸秆周围。在饲养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首先秸秆湿度应控制在60%~80%之间,即用手握秸秆时手缝有水珠但不下落,
  注意适时补水。冬季控制温度,秸堆高度在1.5米左右,10月份堆放的新鲜秸秆产生的余热可到元月份温度仍可达到15℃以上,秸秆上层覆盖5厘米~10厘米的树叶、杂草、草帘等。夏季在养殖场地周围种植冬瓜、丝瓜、葡萄等植物,利用瓜架遮阳降温。首次引种,应严防秸秆二次发酵,以免高温及有害气体危害蚯蚓。夏季一经发现蚯蚓体色变黑暗时,应及时用手钗或三齿钩弄松中层未被吞食过的秸秆,以利通风透气。
  
  四、饲养管理
  
  养殖秸秆蚯蚓的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尽量创造适合蚯蚓生长、繁殖的环境,以利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1、温度的控制。温度是直接影响蚯蚓生长发育和产卵状况的重要生态因子,管理得当的话,可终年保持基料温度处于20℃~25℃的最佳状态,达到四季繁殖,终年生长的高产平衡状态。为此,饲养床的温度应设法保持在20℃~25℃。
  
  春季在立春过后,气温和地温都开始回升,温度适宜,蚯蚓繁殖很快,要着重抓好扩大养殖面积的准备工作,如增设床架、新开地沟、堆制新肥堆等。
  
  夏季,如气温超过25℃,应采取以下措施降温:减少饲养床基料厚度;室外饲养床则加盖遮阳棚;勤用凉水喷洒饲养床、地面。酷暑天气,饲养床的温度不得超过32℃。
  
  初秋露水浓重的季节里,夜晚要揭开覆盖物,让蚯蚓大部分爬出土表层,享受露水的润泽,这对交配、产卵、生长均有好处,晚秋天气开始转冷,要做好防寒准备。
  
  冬季,如气温低于10℃,应采取以下措施增温保暖:将秸秆堆的高度增加到1.5米~2米,覆盖塑料薄膜,最好掺入马粪、牛粪之类发酵产热的饲料。2、湿度的控制。基料湿度的大小直接关系到蚯蚓的生存繁衍,秸秆蚯蚓最适宜的土壤湿度为20%~30%,如栖息于已发酵的秸秆中,则秸秆的湿度适宜含水率为60%~70%。一般在管理过程中,每隔15天~20天喷水一次即可。3、气流的控制。蚯蚓养殖的全过程均需充沛的新鲜空气,为了保持饲养床始终处于疏松透气状态,可采取以下措施。基料厚度不得超过规定高度,必要时予以削减。饲养一段时间后可适当翻动一次基料,将上、下层基料翻动、调换位置,即可使下层基料疏松透气,又有助于上、下层基料湿度趋向一致。4、饲养密度。秸秆蚯蚓的密度一般应掌握在夏季宜稀(性成熟的蚯蚓每平方米10000条左右),冬季宜密(每平方米20000条左右);有条件精细管理的宜密,无条件精细管理宜稀。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载体 饲料 发酵 立方米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