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特种养殖技术 > 养鹿技术

鹿坏死杆菌病的特点和防治


    鹿坏死杆菌病是由坏死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一般多由皮肤、黏膜伤口感染引起。临床常见为坏死性病变,有时可转移到肝、肺等脏器形成病灶,发生坏死性肺炎、化脓性肝炎,若治疗不及时,常造成大批死亡,是危害养鹿业最为严重的传染病之一。

    1 病原特点

    病原为坏死杆菌,主要分为A型和AB型,革兰氏染色阴性,多呈长丝状,无鞭毛,不能运动,不形成芽胞。已知坏死杆菌至少能产生两种毒素,可引起组织水肿、坏死,还有溶血作用。坏死杆菌严格厌氧,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动物肠道内,饲养场内尤其多见。坏死杆菌抵抗力不强,加热到100℃约1分钟即可被杀死,用2.5%福尔马林、6%来苏儿10~15分钟也可杀死。

    2 流行特点

    鹿坏死杆菌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临床多见于夏、秋季节。各年龄的鹿均可感染。皮肤损伤是主要感染途径,也可通过消化道创伤、锯茸的损伤、产道及脐部伤口感染。另外,地面潮湿、气候闷热、饲养管理不善等都会促使坏死杆菌病的发生。

    3 临诊特点

    患鹿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消瘦,卧地。临床常见病变主要发生在四肢,特别是蹄部,表现为化脓、溃疡和坏死。局部先形成脓肿,继而坏死,坏死灶中心凹陷,破溃后流出脓汁及血液,严重时在蹄冠肿胀处流出小米米汤样恶臭脓汁,坏死组织多呈灰黑色或绿色,混有灰白色脓汁,有特殊的恶臭气味。蹄部糜烂坏疽后,病变可向上蔓延到肢体皮下组织,导致掌部甚至关节肿胀、坏死,严重者会形成瘘管。严重病例的蹄部软骨、关节和韧带坏死,蹄壳脱落,蹄部严重变形,成为"大脚鹿"。若病灶转移到内脏,常会导致死亡。

    阴雨连绵季节出生的仔鹿,大多从脐部感染引发坏死杆菌病。发病后,仔鹿表现排尿弓腰、精神倦怠、被毛蓬乱。仔细检查脐部,可发现有索状硬结,严重的有拳头大,从脐带处流出灰白色恶臭米汤样脓汁。

    4 剖检特点

    坏死杆菌病死鹿尸体消瘦,四肢坏死灶明显,其它部位有不同程度的坏死灶,患部周围静脉呈紫黑色。胸腔积液,有腥臭气味,内含灰黄色纤维素样渗出物。心包积液,混浊,心包及心肌上有纤维素样渗出物。肺脏呈现坏死性肺炎的病理变化。肝脏肿大,有大小不一的坏死灶。前胃黏膜有大小不一的坏死灶,腹膜呈现广泛性炎症。

    5 治疗

    对于鹿坏死杆菌病,临床上必须采取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相结合的措施,才能取得理想的疗效。

    5.1 局部疗法

    外部伤口可用3%双氧水冲洗,排净脓汁,必要时要进行开创治疗。清洗完创口后,在创口表面撒布碘仿磺胺粉末(碘仿1份、磺胺粉9份),外面涂布碘仿鱼石脂软膏(碘仿10份、鱼石脂15份、凡士林75份)或涂布碘仿鱼肝油膏剂(碘仿粉剂加鱼肝油调成膏状)。创口扎好绷带,隔1~2天换药1次。病情严重者可用0.25%普鲁卡因20mL、碘胺嘧啶注射液20mL、链霉素100国际单位进行肢蹄部封闭。

    5.2全身疗法

    可选用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四环素、金霉素按每千克体重5~10mg的用量,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每天2次。红霉素按每千克体重2~4mg的用量,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注射,每天2次。复方克拉霉素注射液,每千克体重用量为0.1mL,肌肉或静脉注射,每12小时用药1次。10%磺胺嘧啶钠100~150mg,静脉注射,每天2次。还可肌肉注射链霉素300万国际单位、青霉素400万国际单位,每天2次。要连续用药1周,方可取得理想的疗效。

    对食欲不振的患病鹿,投服龙胆末、大黄末、姜酊等健胃剂,能促进食欲、提高抗病能力、促进机体早日康复。

    6 预防原则

    6.1搞好消毒

    要注意做好定期消毒和不定期消毒工作,保持圈舍清洁卫生,消毒剂可选用3%漂白粉溶液、3%来苏儿、10%~20%的新鲜石灰乳等。新生仔鹿的脐带用5%碘酊消毒。锯茸时也要注意消毒。发现四肢皮肤损伤,必须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让鹿群多晒太阳,也能起到杀菌消毒作用。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坏死 饲料 链霉素 相结合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