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越冬池(窖)的建设
人工养蛙场位于溪流附近,可以按半人工养蛙越冬池修建和管理,这是当前最好的越冬办法。养蛙场远离有流水的地方,就地修建林蛙越冬池或贮蛙窖,越冬池有的建在露天的,也有修建在日光温室内的;贮蛙窖也有干贮法和水贮法两种,只要能够满足林蛙冬眠习性的要求,越冬成活率就高,否则就失败。下面分别介绍越冬池(窖)的建设。
①水贮法越冬池的修建
在露天修建林蛙越冬池的方法与半人工养蛙的修建方法相同,这里不重复。人工养蛙,在温室内修建越冬池,便于管理,容易看到林蛙的越冬实际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成活率较高,但蛙体内物质消耗较多,蛙体瘦弱,种蛙在生殖体眠时死亡较多。在一个50米长的大棚内越冬池以4米×30米×0.8米合适,可贮蛙15万只。越冬池也可修成半地下式的,挖方深40厘米,坝埂高40厘米,用防水卷材或塑料膜铺底和坝埂内侧,池底要平,清除硬杂物,进排水口设在两端,进水口利用自流水或井水,排水口距池底高60厘米,保持水深50-60厘米,排水管道直接把水排除棚外,也可以排到棚内的渗水坑中,要经常保持池中水呈流动状态。水池顶部用木杆架在坝埂上,以盖草廉或苫布之用。棚内水池周围陆地要保留植被和遮敝物,作为林蛙上岸活动的地方。
温室或大棚内浅水池越冬法,在庭院内搭简易塑料大棚,其面积为越冬池面积的2倍,先修池后搭棚,池宽开口4米,挖深1米时向内缩小,中间2米宽的地方,再下挖1料深,这2米宽为池的有效宽度,上面有边沿1米的二层台,池底要铲平,铺大小砾石15厘米厚,设进排水口,进水为井水,排水管通渗水坑,池水深15-20厘米,呈缓慢流动状态。在二层台和池口顶部处用木杆架起来,盖草帘或苫布,大棚外和池外设双层电猫铁线,严防鼠害。
②干贮法窖藏越冬
利用干贮窖保护林蛙越冬的办法,目前失利的例子不少,主要原因是窖的深度不够,保温效果不好而冻死;有的窖内湿度不够而干死;有的被鼠害损失大半,也有的因出窖晚被水淹死。但也有的成功的,成功者具体操作为下:贮蛙窖深2-2.5米,宽2米,长4-6米,窖盖复土30厘米,两端设通风筒,利用铁炉筒或瓷管、塑料管做成,四周和窖门要设防鼠网,窖的外围设电猫防鼠,寒冷对方要在窖外盖塑料大棚。窖内搭4-5层排架,把贮蛙箱放在架子上,贮蛙箱用塑料或木板制作,底部要有孔隙,起到通气漏水作用,贮箱50×60×30厘米,箱底放树叶5厘米,每箱贮蛙500-600只,窖棚顶设喷水管。贮蛙窖的四周可用砖石砌成,但窖底仍保持泥沙,有的将林蛙直接放到窖底,密度可大一些,每平方米可贮幼蛙4000只或种蛙1000只。
林蛙的越冬方法很多,但还是以河流的深水湾和有流动水的越冬池最好,能够满足林蛙自然越冬对水温和水中溶氧含量的要求,不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必须遵循这条原则,否则越冬成海率就低。采用保温措施越冬方法,一定要把温度调控在0-5℃,低了冻死了,高了林蛙活动消耗体内营养物质,呼吸受阻造成死蛙。
(二)林蛙繁殖期几个技术问题
林蛙繁殖期指产卵、孵化和蝌蚪饲养管理几个阶段,具体技术措施与半人工养殖相近,现将几个不同问题介绍如下:
1、种蛙、蛙卵和蝌蚪的运输
为了提高林蛙的引种、驯化的成活率,需要种蛙或蛙卵在短时间内运送到养蛙场,长途运输也要在2-3天内完成,包装要用木箱、塑料箱或纸箱都可以,但要底部和四周都留有气孔,每箱两层,底部放腐朽的树叶子,箱的规格为70×60×60厘米,雌雄分装,每箱可装1000只,运输过程中要将蛙体内分泌的白色粘液冲洗掉,保持蛙体湿润。种蛙的短途运输用编织袋或布袋包装,每袋200只左右,雌雄分装,用凉水冲洗,蛙袋平铺车内,运到养蛙场立即放入水中,按雌雄比例同放一池。蛙卵的运输包装主要是水桶或塑料袋,把同期产的蛙卵放在一起,最好是当天产的卵当天运输,装卵团时不放水,当天运不到场地时要放在阴凉处,并加入适量凉水,运到场地要立即放入水中。蝌蚪的运输距离不能太远,一般不超过2小时的路程,主要采用桶装,桶内先装1/2的凉水,每桶装蝌蚪3000只左右。变态幼蛙的运输包装要用水桶,桶内不放水,要放一些树叶或杂草,喷洒凉水,每桶装幼蛙2000只左右,运到场地时立即放入遮敝物中,让它自由活动和潜伏,喷水保湿。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teyang/linwa/2010-05-29/39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