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养鱼技术 > 淡水鱼养殖技术

赤眼鳟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技术


  赤眼鳟又名红眼,属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自然分布于江河湖泊的缓流水域、是长江名贵的野生经济鱼类。赤眼鳟肉味鲜美、肉质细嫩,适应性强、杂食性,栖息于水体中层。通过试验表明易于人工驯化养殖,具有极好的开发前景。

  赤眼鳟形似草鱼,体色银白、背部略显深灰色。眼的上缘有一显着的红斑,故名红眼。

  一、亲鱼的采集、驯养与培育

  据对沿江渔民调查,赤眼鳟多在沿江的江汊,芦苇、草滩的沟汊等滞流区域栖息觅食。该鱼20世纪80年代在以上水域的捕捞中尚属常见鱼类,但数量较以往相比要少得多,90年代以后就很少了,特别是近几年来则更为少见。我们2001、2002年的两个冬春在靖江、泰兴等沿江地段仅采集到45尾、规格200-600克/尾。加之该鱼性急善跳,起捕后易于损伤而造成死亡,运输也不太方便,采集难度大,死亡率高。为了提高采集运输成活率,我们通过多次试验研究,采取了麻醉暂养、运输的方法,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驯养培育池面积1亩,水深1.5~2米,池底淤泥15~20厘米,长江水源、无污染,用生石灰清塘。

  培育池中除放养少量花、白鲢外,未放其他鱼,投喂饲料采用了斑点叉尾成鱼浮性料替代,粗蛋白32%。每天上、下午各投喂一次,投喂量以15~20分钟吃完为准。并于4月底、5月初开始增投浮萍,水体透明度保持在30厘米左右、溶氧5毫克/升以上。通过专人精心的饲养管理,经过一年时间的驯养培育,尾增重550-650克,取得了良好的驯养培育效果。

  亲鱼培育是取得人工繁殖成功的关键,所以对亲鱼培育的饲养管理工作至关重要。我们在日常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越冬前的喂养工作,适当增加动物性饲料。越冬前进行一次药物全池消毒,并加深池水至2米,使其安全越冬。越冬后采取拉空网的方式以翻动底泥,增强池底的通气性、打破鱼的群集状态,促进鱼的早开食、并适当降低水位,以利提高水温,提高鱼的摄食能力。3月份即开始适量投喂,逐步诱食定点,以便观察鱼的摄食活动情况。4月份增投浮萍,5月份在池内可保持一定数量供亲鱼摄食,以满足亲鱼的营养需求,促进性腺发育。

  二、人工繁殖试验

  赤眼鳟一般经过两冬龄可达到性成熟,在自然水域6-8月为产卵期。

  1.催产

  在2003年6月在对亲鱼性腺发育情况检查的基础上,于7月17日上午8:00拉网,选择了两尾性腺发育良好的雌鱼和一尾轻压可见精液的雄鱼进行催产注射,水温 26.5℃。催产药物在2002年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选用了促黄体释放激素类似物等药物的组合剂,分别进行一针注射与两针注射的催产试验,雄鱼在雌鱼第一针注射时适量注射催产剂。为便于检查,注射后将鱼放置在网箱中放养。晚上8:30时对一针注射的雌鱼顺利地进行了人工授精,对另一尾雌鱼进行了第二针注射,8小时后进行人工授精。但因雄鱼精液偏少,授精率稍差一些,两尾雌鱼计产卵50万粒左右。

  2.孵化

  (1)孵化工具

  ①浮盘:分为1米×1米×0.15米与1米×0.5米×0.15米两种规格。四周用木板制成,边框、底部用筛绢绷紧蒙合而成。浮盘为放卵孵化用,置浮于水面。

  ②水泥池:规格4米×2米×1米,设有进、排水闸阀。放置浮盘进行鱼卵孵化和鱼苗脱膜后继续孵化用。

  (2)孵化用水 长江水源,使用前沉淀、消毒、砂滤,以保证水质清新。

  (3)孵化方式 置浮盘于水泥池中,每池放6只浮盘、大小各三只,两只水泥池计设置浮盘12只,每平方米浮盘放卵5万粒左右。浮盘的上方设有喷淋水头,在浮盘里放置气泡石充气增氧,卵粒在浮盘中均匀翻动,且无死角,孵化水温27-28.9℃。

  赤眼鳟为沉性卵,青灰黄色,粒径约1.2毫米,吸水后卵径基本稳定在5毫米左右,在动态水中呈悬浮状态。

  孵化10小时后检查受精率为62%左右,孵化20小时开始脱膜,24小时脱膜基本结束,尚有少数卵长达30小时脱膜。

  脱膜后将鱼苗从浮盘中转入水泥池中继续培育,在池中均匀设置气泡石充气增氧,同时起到翻转水流的作用,经检查无滞水区,布苗均匀。孵化65小时鱼苗开始平游、活力强,于7月22日晨鱼苗出池下塘,孵化时间105小时,下塘鱼苗25万尾,孵化率80%以上。

  浮盘与水泥池组合式孵化方式,在整个孵化过程中采用了喷淋与充气相结合的增氧、翻动水体技术。通过虹吸排污、排水与适量加水来控制水质,达到了良好的孵化效果。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赤眼鳟 斑点 成活率 排水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