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大黄鱼养殖规模不断地扩大,人工育苗也随之迅猛发展,2000年仅福建省闽东地区大黄鱼育苗场竟达180多家,大量的育苗室用水取自海区又排向海区,致使海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造成育苗病害日益频繁。根据对闽东地区的蕉城、福安、霞浦、福鼎及福州地区的罗源、连江等县(市)育苗场的大黄鱼育苗中所发生的病害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大致有以下几种常见病害,并提出防治措施,以供大黄鱼育苗工作者参考。
一、亲鱼培育过程中的病害
1.“白点”病
病原 刺激隐核虫,又称海水小瓜虫
症状 刺激隐核虫主要寄生在鱼的体表和鳃上,病鱼的皮肤和鳃因受刺激后分泌大量粘液,形成白色膜囊将虫体包住,所以肉眼观察有许多小白点。镜检病灶部位,可见全身具纤毛,体色不透明的圆形或卵圆形虫体在膜里缓慢地旋转运动,严重的体表形成一层混浊的白膜,皮肤上有许多点状充血处,甚至发生炎症,直至溃疡。寄生在鳃上,鳃部失血或贫血或点状出血,严重的上皮组织显着增生并溃烂。患病的鱼食欲不振。烦燥不安或游动迟缓,身体消瘦,最后因鳃组织被严重破坏,呼吸困难,窒息而死或继发性感染而死。
病因 主要是池底有机物质多,水交换性差,吸污不彻底引起的。
流行情况 春秋季育苗都会发生此类病情,发病最适水温在20~25℃。
预防 (1)砂滤池的细沙每个季度应更换一次或用福尔马林浸浴1~2h后(水位在20~30cm),再用清水冲洗2~3次;(2)日常管理中,加大换水量,保持良好的水环境。
治疗 (1)用淡水+呋喃唑酮(现为禁用药本站注)10×10-6 浸浴,时间视鱼体忍受能力而定;(2)发病后,可用福尔马林50~80×10-6全池泼洒,12h后换水,隔天再一次。
2.应激反应
症状 亲鱼在搬动之前,鱼的游动、摄食正常,亦无其他异常现象。但一经搬动,往往鱼体损伤就引发诸多细菌性病症,如鱼体充血,以至全身发红;或痉挛后急性休克死亡;或各鳍慢性溃烂,以至鳍条骨裸露,后陆续死亡,甚至可在数日内全部死亡。
病因 (1)养殖密度过大,长期处于拥挤状态;(2)养殖水环境的水温、比重突变或长时间处于污染状态;(3)鱼体大量寄生本尼登虫、海盘虫、刺激隐核虫、淀粉卵涡鞭虫等,或长时间受腔肠动物水螅体等有毒生物刺激;(4)鱼体内缺乏维生素B6等营养物质。
流行情况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其石首鱼类在秋季育苗较为常见。
防治方法 (1)定期投喂多种维生素或Vc;(2)及时消除病原体和有关敌害生物;(3)保持良好而稳定的养殖环境;(4)在移动亲鱼前,应投喂多种维生素2~3d后再移动。亲鱼移动时,先少量进行,认真观察是否有应激迹象,证实无应激反应时再批量移动。
二、仔稚鱼阶段的病害
1.气泡病
症状 发病的鱼苗浮于水面,身体失去平衡,尾部向上或腹部朝上,时而做挣扎状游动,时而在水面打转。肠内有大型气泡存在,有时体表、鱼鳍上也附有细小的气泡,以尾鳍最多。
病因 (1)育苗池底部有大量残饵腐败后发生分解,不仅消耗氧气,同时也释放出细小的气泡,鱼苗误将此当作饵料吞食,积聚多了,从而使鱼体上浮,失去下沉的控制力,终至力竭而死;(2)育苗池中氧气过于饱和,粘附于鱼苗的体表和鳃上,使鱼体上浮,游动不正常而亡。
流行情况 春秋季育苗池中均可见到,鱼苗越小越容易发生。
防治方法 (1)注人新水或加大换水量,可防止病情恶化,病情较轻的鱼苗能在清水中很快排出气泡,恢复正常;(2)气石不能开的太大,以免使水中氧气过饱和而产生气泡病;(3)要保持水质清洁,水底无残饵沉积。
2.“白点”病
病原 眼点淀粉卵涡鞭虫
症状 主要寄生在鱼体表皮肤、鳃和鳍上,寄生在鳃上肉眼观察有许多小白点,重病的鱼鳃呈淡灰色。寄生在体表上,皮肤组织发炎、出血,严重的体表溃疡或烂鳍、烂尾。患病的苗烦躁不安,上下窜游,有的在水面漂浮或横卧水底,呼吸加快,鳃盖开闭不规则,不摄食,终因身体消瘦、鳃组织严重受损,窒息或衰竭而死。
病因 (1)病原体由桡足类直接带人育苗池中,而寄生于鱼苗体表;(2)从沙滤水带入;(3)育苗工具交叉使用,为病原体的传播与蔓延创造途径。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sc/yu/9/2011-12-08/154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