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养鱼技术 > 淡水鱼养殖技术

海参发病的主要原因及对策


  近几年来,为解决虾病带来的危害,我国北方沿海开辟了围堰,虾池筑礁养殖海参的新路子,并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海参养殖很快成为北方沿海主要繁养品种之一。但在海参养殖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今年入春以来,部分海参养殖区相继出现了海参肿嘴、烂皮、排脏、不摄食,形体萎缩乃至死亡等病害,并具有一定的传染性,致使许多养参专业户惊慌失措、束手无策,严重地挫伤了养殖者的积极性。笔者通过调查分析,总结了海参发病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以下几点。

  一是参池选址不正确、建池不规范,导致水质交换质量差。近几年,由于海参养殖价值高、经济效益可观、简便易行、又易管理,由此激发了“养参热”有不少投资商不顾环境和条件,盲目选址投资。参池建池不规范。其一是,参池换水条件不畅通。不少围堰参池地势高低不平,池内水深不一,深处高达2米以上,浅处只有30--40厘米,水循环时参池交换量极少,特别是虾池改建的参池,原本虾池地势较高,水位较浅,为达到养参养殖标准,不得不将池底下挖,有很多参池的排水闸门悬在离池底40厘米以上,水交换时一直留有很深的“死水”。还有部分参池建在离海岸几千米甚至万米,进排水使用同一个渠道,促使水质质量差,交换量小。其二,参池筑礁不合理,有的参池采用石礁,每堆石不足1米,而石块小,间距与堆距都在5--4米之多;有的参池采用编织袋装泥,仅三袋搭成三角形,间距与堆距也在5--6米;还有的采用瓦片搭成人字形,刚进行就被潮水冲垮,既不利于海参栖息与渡夏,又不利于底栖硅藻的附着,阻碍了海参的正常生活与摄食。

  二是清淤消毒不彻底,导致水质败坏。有很多参池养殖多年很少清淤和消毒,使池底和礁石上堆积着很深的海参粪便、淤泥和杂藻,尤其是池底的低温藻类,经过冬、夏两季后开始腐烂变质,从而滋生出细菌、霉菌等多种疾病,影响了海参的正常生长,最终导致海参瘦小体弱而发病。

  三是放苗密度过大,造成天然饵料严重缺乏。很多养参户,不顾养参池所处的地理环境、水质状况、基础饵料的容有量,片面地追求高产量、高利润,不惜代价地增加放养密度,在养参条件并不理想的参池,亩放苗量竟达到10万头之多,而又不舍得投饵,这样当海参逐渐长大,天然饵料严重缺乏,海参的生长空间也逐渐缩小,造成海参缺氧缺食而体弱患病而死亡。

  四是养参业者技术素质差,缺乏科学养殖和防病意识。这是海参养殖迅速发展带来的突出问题,许多养参投资商从来就没接触过水产养殖,对于海参的生物学特征及生态习性了解的甚少,海参病害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无从谈起,一旦海参发病,束手无策,不仅延误了海参疾病的治疗,而加速了病害的发展和传染,最后导致海参死亡。

  针对上述原因,笔者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来进行海参的病害防治以供参考。

  一、做好规划与布局,规范参池建设。其一投资商要根据本地的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养参池最好避开养参密集区,尽量选择海区潮流较通畅,能纳自然潮水,附近无大量淡水注入和其它污染源,水质条件好,适于刺参摄食的饵料生物丰富,尤其是底栖硅藻数量充足,底质较硬的泥沙底为好,水深最好达到2米以上,进排水渠道要分设,池底不能挖得低于海水低潮线,排水闸门要建在参池底部的最低位,使底层水能排净,使参池水流畅通,以达到水质鲜活、饵料丰富的目的,其二是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筑礁种类,无论选择那种筑礁种类,且按标准堆放,通常多选用的投石筑礁,一般每堆石块不低于2米,每个石块不低于10公斤,投石的行距4--5米,堆距2--3米为好,总的前提是有利于海参的栖息渡夏,有利于藻类的附生,为海参正常生长提供良好的空间、环境及饵料。

  二、适当降低放养密度,提高饵料利用率。基础生产力是限制水域容纳生物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水域,特别是虾池改造的参池,基础生产力是有限度的,合理密植,尤为重要,放参苗要根据参池的基础生产力和水体交换量来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以提高海参生长速度,增强海参体质,防止病害发生。根据海参的生长习性和天然饵料状况估算,一般海区的参池投放150--200头/500克的大苗,每亩投放量应控制在4000--5000头为宜,这样水中的天然饵料,水质状况和溶解氧基本上能满足海参的正常生长,但在条件较好、天然饵料丰富的海区,并计划投喂饵料的参池,可适当增加放苗量。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排水 交换量 经济效益 细菌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