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养鱼技术 > 淡水鱼养殖技术

2010年广西省罗非鱼养殖病害危害调查


本次养殖罗非鱼病情虽然仅在局部暴发危害,没有形成大面积流行危害,但已是广西罗非鱼养殖有史以来病害危害最严重的一次,也为广西罗非鱼养殖业敲响了警钟。

  2010年8月-11月,我们对南宁市隆安县、武鸣县、西乡塘区,玉林市玉州区、博白县,柳州市柳北区、贵港市港南区、北海市合浦县等县区的养殖罗非鱼病害危害情况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病样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如下:

  一、病害危害情况

  2010年8月以来,南宁等地的养殖罗非鱼出现了局部暴发死亡病情,病情危害南宁、玉林、贵港、柳州、北海5市16个县区的12万亩池塘和20万㎡网箱养殖罗非鱼,共造成超过3000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

  1、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本次罗非鱼病情的危害情况不一。
  池塘养殖、网箱养殖都有发病,以水质状况较差的危害严重,特别是养猪、养鸭、养鸡或引入城市污水养殖的池塘,危害更大,部分养殖户的养殖罗非鱼病死率高达100%。
  如玉林市玉州区南江街委竹美街道庞伟昌养殖户,26亩池塘放养罗非鱼20000尾,2010年8月18日鱼开始发病,用常规治疗细菌病的药物治疗无效,每天病死鱼60-300尾,到10月底全部病死,死鱼7000公斤;玉州区南江街委常乐街道蔡坚养殖户,20亩池塘放养罗非鱼18000尾,2010年8月20日鱼开始发病,采取二氧化氯消毒、内服过鱼血康宁+高稳维C,无效,每天病死鱼150-300尾,到10月底全部病死,死鱼9000公斤;南宁市横县南乡镇商昌龙养殖户,100亩单养罗非鱼池塘,4月25日投放罗非鱼苗种125万尾, 8月23日发病,8月25日用强氯精消毒并拌料投喂罗非鱼链球菌疫苗,效果不佳,9月中旬死亡过半,至10月初已所剩无几。

  2、本次罗非鱼病情病程发展不一。
  急性型的,从苗种放养后第三天开始发病,二周内全部死亡;慢性型的,从发病到病情得到基本控制耗时长达4个月,累计病死率高达50%以上。不管是急性型的或慢性型的,基本病症相似,主要表现为:病鱼离群独游或在水中打转、狂游,食欲减退或不摄食;鱼体发黑、消瘦,眼凸或烂眼,鳃盖下缘、眼四周、鳍条基部及体表充血或出血,鳍条末端腐烂,腹部膨胀、腹水;剖检发现,鳃丝粘连,肝脏严重坏死、肝尖肿大,肠道充血(详见后插彩图1-图4)。
  3、本次罗非鱼病情的病原多样性。
  在隆安、武鸣、西乡塘、玉州、博白、柳北区、港南区、合浦8个县区采集12批次、14张池塘或网箱的22尾病鱼,在实验室用血平板分离、琼脂平板纯化、API细菌鉴定系统鉴定,共从病鱼的肝脾肾脑分离到6种53株细菌,其中温和气单胞菌19株、嗜水气单胞菌21株、无乳链球菌7株、荧光假单胞菌1株、恶臭假单胞菌4株、类志贺邻单胞菌1株;14张发病池塘或网箱,只有7张池塘或网箱是单一病原(温和气单胞菌或嗜水气单胞菌或恶臭假单胞菌)危害,1张池塘或网箱是荧光假单胞菌和恶臭假单胞菌共同危害;3张池塘是温和气单胞菌和嗜水气单胞菌共同危害,2张池塘是嗜水气单胞菌和无乳链球菌共同危害,1张池塘是温和气单胞菌和无乳链球菌共同危害,1张池塘是嗜水气单胞菌和类志贺邻单胞菌共同危害。而且,同一养殖场的不同池塘感染的病菌也不一样。

  二、病因分析

  1、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水质状况较差的池塘和网箱危害更大,病死率更高;剖检发现病鱼鳃丝粘连现象严重。这都充分证明养殖水质恶化是本次罗非鱼病情的主要原因。
  2、剖检发现病鱼肝脏坏死和肝尖肿大普遍都比较严重,表明投喂饲料中添加料比较高比例的劣质原料,引发养殖鱼类肝功能下降和肝脏坏死,最后导致养殖鱼类抗病力严重下降而感染病害。
  3、药不对症、用药疗程不足,导致本次病情的严重危害。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本次病情的防控中,养殖户采取了不同药物防控措施,效果都不理想,原因有两个:第一就是不了解当地病原菌的耐药性情况,导致药不对症,防控疗效差就顺理成章;第二是用消毒剂消毒水体,再按常规细菌病防治方法内服药物3天,疗效初现就停药,导致了病害的反复危害。
  4、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恶臭假单胞菌、链球菌等致病菌广泛存在于养殖水体中,在养殖鱼类因水质恶化和肝脏病变严重导致抗病力下降的情况下,养殖鱼类极易感染其中一至二种病菌而致病。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饲料 鱼类 细菌 坏死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