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配合饲料配方来源和依据
过去我们在某些海水鱼的配方来源上多依据三个方面:
一是从鳗鱼饵料转变而来;二是引入日本的某些配方稍加改进;三是将对虾饵料配方加以调整。以上三方面都存在着鱼类营养与生理生态方面的严重弊病,尤其表现在预混料的成分上,五花八门,相差悬殊,结果养出的鱼好的不知道为什么好,养出的坏也不知道为什么c大家都知道,鳗鱼是淡水鱼,它的营养成分,原则是适合淡水性鱼类的,如果使用这种粉状的鳗鱼料去养海水性鱼类,从根本上违反了生理生态,是达不到效果的。弓问日本某些鱼类的配方差别也很大,日本目前主要养殖温寒带及大洋性的鱼类,如蛐鱼、鲸鱼、就鱼、比目鱼等。我国东南沿海主要养殖石斑鱼、鲸鱼、黑绍、真绍、大黄鱼、彩红绸等,这些鱼类不但生态环境不同,甚至摄食习性及天然饵料也有差异,如果将日本配方拿来养殖我国鱼类品种,也会像拿日本对虾饵料来养中国对虾一样,提高成本。降低效益。如果海水鱼饵料从对虾饵料改进过来的话,单从鱼虾天然饵料所造成营养成分比例不同还是次要的,主要是在预混料的配方上才是最大的难题。因为对虾属元脊椎动物,血液中不含血红蛋白而含血青蛋白,对海水渗透压的调节是“因变性”的,而海水鱼的血液及组织成分对外在水中渗透压调节是“自律性”的,这种生理机制的转变影响到消化系统对不同离子的吸收及鳃和肾脏的排泄机能。这中间有着非常复杂的生物化学转化关系。所以仅仅将对虾配方进行简单的改变就作为养殖海水鱼类的配方,那是不科学的。
为了提高海水鱼的产量,必须深人研究某一种鱼的专用饵料,使其含有这种鱼生长、繁殖、健康所需要的营养和能量物质,其含量不足导致鱼类生长缓慢或发生疾病,在某些情况下,营养过剩同样影响鱼类生长。所以海水鱼类的营养同样也需要由能量、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几方面组成,经过试验的数据,再根据其生态习性,设计出来的饵料配方才是科学合理的。
二、蛋白质、脂肪及糖类的需求
蛋白质、脂肪及糖类是鱼类营养不可缺少的营养素,除了对每一种鱼的实际试验需要量外,我们也应了解不同生态习性的鱼类对同一种物质的不同利用方式。例如,提高饲喂香鱼和黑绍饲料中的藻类比例时(因藻类含糖高),香鱼的肌肉中脂肪含量降低了,但黑绸肌肉中的脂肪反而增高了,这个结果如果从饵料配方上看是矛盾的,但是从这两种鱼的生态习性上看就清楚了。因为香鱼生长在流动比较大的山间溪流中,在生理代谢上常需要消耗大量能量来克服水流以保持不被冲走,因此将饵料中所得到的糖类及脂肪都用于能量代谢了,以节约蛋白质用于生长。而黑绸则将多余的糖类转化为脂肪,贮存在肌肉中,作为越冬时能量的来源。
蛋白质是构成生命的物质基础,是由20多种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是生命的存在方式,生命的基本特征是蛋白质的自我更新。其主要功能是机体细胞与组织的主要组成物质,如肉、卵、鳞、淋巴和血液等,都是由蛋白质构成的。所谓生长可以看作是蛋白质的积累。蛋白质还可以组成酶与激素,参与调节体内的代谢过程,体内一切消化、反解和合成反应都需要各种酶的参与、催化才能完成。只要缺乏某一种酶或酶的活性降低就会引起疾病,甚至死亡。激素是鱼体新陈代谢、生长和繁殖等主要生理活动的调节者。由蛋白质又可构成各种免疫性的抗体,是抵抗病原和有毒物质的主要物质;蛋白质又是鱼体的重要能量来源,通过脱氢作用可很快氧化产生能量,供鱼体生命活动所急需。与畜禽相比,鱼类更容易首先动用蛋白质作为能量消耗,所以满足鱼类的蛋白质需要量是鱼类生长发育的基础。
关于蛋白质和脂肪在饵料配方中的成分和比例,主要依据每一种鱼的详细的试验数据来最后确定。当然在开始设计配方组成时首先还是依据鱼体蛋白质组成和一般的生态原则。比如肉食性的鱼类粗蛋白质含量可在40-50%之间,养殖温度越高,蛋白质含量宜略为调高,养殖水盐度越高,也要略微调高。杂食性鱼类的蛋白质含量可相对降低,一般在35-40%之间,根据鱼类品种不同,有的蛋白质需要量低于30%以下,其中30-40%的蛋白质可利用植物性蛋白源来代替,养殖效果也很好。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sc/yu/9/2010-11-09/154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