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养鱼技术 > 淡水鱼养殖技术

泥鳅的人工繁殖及规模化养殖技术


  3.放养前的准备与放养 放养前10天,清整鳅池,堵塞漏洞,疏通进排水管道,翻耕池底淤泥。再用生石灰清塘。池水深10cm时,每10平方米施1千克生石灰,将生石灰化成浆后立即全池均匀泼洒。清塘3天后,加水30cm即可施基肥。基肥的用量:鸡粪每10平方米施3千克;若施人粪、猪粪、牛粪时每10平方米施5千克;若施化肥每立方米水可施氮素肥7克,磷肥1克。用以培养繁殖浮游生物,从而使鳅种下塘后即可摄食天然饵料。鳅种放养前可用8×10-6或10×10-6漂白粉溶液进行鱼种消毒,当水温在10-15℃时浸洗时间为20-30分钟。待消毒药物毒性消失后,每平方米放3-4cm鳅种50-60尾,水源条件及技术力量好的可适当增加。在泥鳅池中可适当搭养中上层鱼类,如草、鲢、鳙等夏花鱼种,不宜搭配罗非鱼、鲤、鲫鱼等品种。

  4.饲养管理

  〈1〉.施肥 泥鳅属杂食性鱼类,喜食有机碎屑及浮游生物、底栖动物等。因此,在成鳅养殖阶段,应采取施肥措施来培育天然饵料。除施基肥外,还应根据水色,及时追肥。追肥常用猪粪、牛粪、鸡粪、人粪等农家肥,也可施过磷酸钙、尿素、碳铵等化肥,追肥量视水色而定,一般为基肥的30-50%。池水透明度控制在15-2cm,水色以黄绿色为好。

  〈2〉.投饵 泥鳅食性广。养殖时除施肥培育水质外,还应投喂配合饲料。泥鳅的食欲与水温有关。当水温在20℃以下时,以摄植物性饵料为主,约占60-70%;水温在21-23℃时,动植物饵料各占50%;当水温超过24℃时,植物性饵料应减少到30-40%。供泥鳅摄食的动物性饵料有:鱼粉、动物内脏、蚯蚓、小杂鱼肉、血粉等;植物性饵料有:豆粕、菜粕、次粉、麦麸、谷物等。人工配合饲料,一般每天上、下午各喂一次,日投饵量为泥鳅体重的4-10%。投饵应视水质,天气、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水温15℃以上时泥鳅食欲逐渐增强,25-27℃食欲特别旺盛,超过30℃或低于12℃时,应少投甚至停喂饵料。投饵要做到:定时、定点、定质、定量。

  5.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工作主要是:调节水质,要保持池塘水质肥、活、爽。水色以黄绿色为佳,每星期换水1-2次;坚持每天巡塘3次,注意池水的水色变化和泥鳅活动情况;定期投喂预防鱼病药物;勤打扫饲料台并定期消毒;发现病害时及时治疗;对进、排水口,塘埂要经常检查,发现漏洞及时修复;在气候环境发生突变时,如:天气闷热、气压低、下雷阵雨或连日阴雨时,应注意观察成鳅是否浮头。若浮头严重,应及时冲注新水。做好每日工作记录。

  三、常见病害防治

  1.水霉病 由水霉、腐霉等真菌感染而致。此病大多因鳅体受伤,霉菌孢子在伤口繁殖,并侵入机体组织,肉眼可见发病处长有白色或灰白色棉絮状物。防治方法:用1×10-6浓度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洗15-30分钟;或用4×10-4溶液的小苏打和食盐配成混合液后,全池泼洒。

  2.赤鳍病 由短杆菌感染所致。病鳅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白腐烂。防治方法:用1×10-6浓度的漂白粉全池泼洒;或0.5×10-6浓度杀灭海因全池泼洒;或用10×10-6浓度的四环素溶液浸洗12小时。

  3.打印病 由嗜水产气单孢杆菌寄生所致。病鳅病灶浮肿、红色,呈椭圆形、圆形。患处主要在尾柄两侧,似打上印章。防治方法:用0.5×10-6浓度杀灭海因全池泼洒可达到治疗目的。

  4.寄生虫病 主要是由车轮虫、舌杯虫和三代虫等寄生虫所致。病鳅身体瘦弱,常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转,体表粘液增多。防治方法:用0.7×10-6浓度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可防治车轮虫和舌杯虫病;用0.5×10-6浓度的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可防治三代虫病。

  四、泥鳅的捕捞、暂养和运输

  1.捕捞在池塘的排水底口外套张网,随着水从排水口流出,泥鳅慢慢集中到集鱼坑中,并有部分随水流出到张网中,再用水冲集鱼坑使泥鳅集中于张网中。若在放水同时在集鱼坑之外池塘中,每亩水面用5—6公斤,在火中烤3—5分钟后取出,趁热研成粉沫,再用水浸泡3—5小时的茶枯泼洒驱赶泥鳅使其快速到集鱼坑中,则捕捞效果更佳。

  2.暂养 泥鳅起捕后,不论是内销还是外运都必须放在鱼篓、网箱、水缸或水泥池中用清水(不投饵)暂养数天。其目的是:排除体内粪便,提高运输成活率;除去泥鳅肉质的泥腥味,改善食用口味;将泥鳅集中于一处,便于成批起运。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鱼类 施肥 浮游生物 剂量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