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script:if(this.width>520)this.width=520;" border=0>
投喂虾料
近年来,对虾高密度精养的成功率一直在低位徘徊,但养殖面积并未明显减少;在各种各样的混养模式不断涌现的情况下,鱼虾混养的养殖面积也没有显著增加。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规律?鱼虾混养能否解决对虾精养面临的问题?未来对虾的养殖该如何发展?我们试图从养殖的基本理论出发,发起关于鱼虾混养模式的讨论。
□文/图 广东海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毛善军 常华
一、对虾精养面临的问题
随着池塘养殖时间的延长,对虾精养越来越困难,养殖成功率一直较低。尽管恶劣的天气等不可控因素是诱发对虾养殖失败的原因之一,但是严重的有机污染和因为养殖品种单一而导致生物修复的弱化,是造成对虾养殖底质、水质环境日益恶化、导致对虾发病的主要原因。
1、有机污染严重:高密度的对虾精养造成了大量的残余饵料和代谢物质的沉积,池塘中的有机污染极其严重。研究表明,在对虾养殖过程中,池水中COD不断升高,年平均为10mg/L,最高时达19.9mg/L。如果遭遇台风暴雨天气,池水中的COD在短时间内可由5.6mg/L攀升至30.0mg/L。池水COD过高是诱发对虾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当水中的COD超过10mg/L时,对虾极易发病。
2、生物种群单一:池塘中浮游植物的种群和数量与细菌密度之间存在着制约关系,不同的浮游植物抑制或促进不同的细菌增长,不同的细菌也影响浮游植物的增长;一种优势藻类的水体对应于一种或一类种群结构的细菌组成,一旦某种或某类藻类异常增殖或减少,都可能引起水中细菌组成和数量发生改变。对虾精养池塘中的养殖品种单一,导致了浮游植物和微生物的种群单一。
3、有机物循环不畅:池塘中的生物单一直接导致了有机物质的循环不畅通,有机物积累严重超出了池塘的自净能力。大量的有机物质会为弧菌等异养菌提供丰富的营养,为对虾病原菌的大量暴发埋下隐患。在对虾养殖中后期,如遇阴雨天气,有害微生物大量繁殖,残饵、粪便、生物尸体等大量的有机物在短时间内被分解、脱氨,消耗大量的溶解氧,产生大量的硫化氢、氨氮等有害物质,对对虾产生毒害作用,导致对虾食欲下降、体质变弱,抗病力降低,从而暴发疾病造成大量死亡。
二、鱼虾混养的理论依据
南美白对虾对养殖水质的要求较高,一方面要求水质指标符合其生长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求在养殖时间延长和天气突变时能维持相对的稳定,鱼虾混养模式下水体中生物种群更多元化、物质循环更顺畅、水质更稳定是鱼虾混养的理论依据。
1、浮游植物种群特征:
(1)对虾精养塘浮游植物状况:水体中的单胞藻控制在一个恰当的水平内,是保持虾池水质良好,减少疾病的关键。一方面,单胞藻可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从而改善水质;另一方面,单胞藻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有40%-50%作为胞外产物排向水体,如果单胞藻繁殖过盛,会造成水体中有机物过多,除容易造成细菌大量暴发外,还会使水的粘度增加,过多地消耗溶解氧,影响对虾的生长。
研究表明,虾塘中浮游植物在生态学上表现为种群构成简单,优势种单一且演替快,从而决定了该环境中浮游植物群落的不稳定性。虾塘中的浮游植物总量处于一种周期性的波动状态,相邻繁殖高峰期的时间间隔在6-12天之间。生产性旧塘中,浮游植物种数低于新建池塘,浮游植物量及其随时间的波动幅度均显著高于新虾塘,各养殖时期单一优势种的数量波动幅度也高于新虾塘。
从上述研究结果可知,养殖时间较长的旧虾塘相比于新虾塘,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种类更少,浮游植物的总量更高,优势浮游植物种的数量变化幅度更大、变动得更频繁。这也就是为什么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虾塘中水质越来越难管理、受天气影响越来越大、“倒藻”越来越频发、养殖越来越困难的原因之一。
(2)鱼虾混养塘浮游植物特征:鱼虾混养池塘中,浮游植物组成更多元化,浮游植物群落的演替相对稳定,浮游植物总量相对恒定。在混养鱼类的池塘中,当浮游植物出现生物量高峰时,浮游植物可分泌具有杀菌作用的物质,使水体中浮游细菌量减少。混养罗非鱼的虾塘,可以通过罗非鱼有效利用浮游动物和粒径大于25微米的浮游植物,抑制原甲藻等较大藻类的过度繁殖,促进较小型金藻、硅藻等有益藻类的繁殖,促使池塘中浮游植物小型化、改变浮游植物种群结构。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sc/yu/9/2009-09-10/153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