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养鱼技术 > 淡水鱼养殖技术

最近中国对虾产业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分析


腾氏传媒--《内陆水产》5月刊
  文/广东粤海饲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郑石轩

  种苗

  “现在我们真正主打的养殖品种是南美白对虾,并且还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我认为这个与以正大为代表的饲料厂、加工厂共同参与到种苗的生产有很大联系。”


早几年“福建苗”的出现大大地打击了养虾的士气。福建种苗的出苗量大,而且价格便宜,十几元钱每万尾,在价格和数量上占绝对的优势。珠三角和长三角由于福建苗的大量使用,对虾生产效益有很大的下降。
但现阶段,南美白对虾在行业中的发展还是比较稳定的。我们一些水产品的养殖周期比较短,像养殖比较好的斑节对虾,由于病害各方面的原­因,经­历了几年的时间现在也退化掉了,前几年的墨吉对虾和日本对虾也基本上没法养了,南美蓝对虾也是还没兴起就过去了,现在真正的主打品种还是南美白对虾,并且还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这个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这与以正大为代表的饲料厂、加工厂共同参与到种苗的生产有很大联系。饲料厂和加工厂往往把产品的质量放在第一位,他们加大种苗的营养、减少药物和高温育苗,使种苗有比较好的质量,质量比较差的种苗也渐渐被淘Ì­。
现在我们的种苗行业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原­种的繁殖体系还没建立起来。近来,恒兴集团、海南大学和广东海洋大学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有比较大的进步,但是南美白对虾的繁殖体系还没建立起来。我们这些种苗还处于进口杂交种的繁殖阶段,没有选育出适应本地的稳定品系。我们的种苗繁殖还严重依赖进口的亲虾,由于进口亲虾近几年的需求量比较大,他们的供应也往往水涨船高,要几十美金一条亲虾,这样培育成本非常高。一个这么大的产业如果严重依赖进口,那么这个产业就处于危险之中。我们育苗的技术还是没办法突破,特别是水的处理技术,在某个季节根本是没办法育苗。能否育苗成功,与我们的毅力与及水环境有一定的关系。在控制水体环境,在污染的水中净化水体这点上我们还没办法解决。我们的亲虾饲料也没有很好的解决,现在还是依赖蚯蚓、红虫、乌贼这些饵料,而这些生物饵料本身带有病害,就很有可能造成亲虾的污染。

  养殖

  “为什么湛江­、海南地区养殖的虾硝基呋喃类药物的检测率比淡­水地区养殖的虾要高?我认为鸡粪是罪魁祸首。”
  “我们跟国外的差别是我们无法养出大的虾,究其根本,还是我们水处理的技术没过关,由于污染的积累,越到后期水的污染就越严重。”


现在南美白对虾可以在淡­水和海水中养殖,我们一百多万吨的对虾产量,其中四五十万吨是淡­水养殖。
南美白对虾的淡­水养殖给我们对虾产业带来了优势。因为淡­水养虾所需要的条件比较粗劣,而且虾的生长比较快,成本比较低,所以有比较好的竞争优势;养虾用药的大幅度减少,以前用药成本是一块多一斤虾,现在是不到一毛一斤虾,并且主要是水质处理剂,像一些消毒剂,一些光合细菌等,而以前主要是一些营养添加剂、抗生素,一方面这些有很多是禁药,另一方面这些药物所起的作用不大。所以,现在养殖户普遍采用经­济的水处理剂,使养殖的成本有比较大的下降。
  现在的养殖模式有比较大的改变,由以前的低位池养殖发展到现在的高位池养殖,鱼虾混养、虾蟹混养,而且提高了养殖的成功率。在条件比较好的高位池才采用精养模式,现在养殖户都比较理性,该养什么就养什么,该放什么样的密度就放什么样的密度,养殖的成功率和养殖的效益有比较好的提升。但是在养殖中比较严重的问题还是水质问题,现在养殖至关重要的是养水、调水。要在水感观上发生变化之前发现水的变化,因为一旦肉眼发现水的变化再去采取措施已无济于事。很多是白斑病、红头病等,通常这些病与水质恶化有很大关系,与水处理有密切的关系。现在比较好的虾池都能够对水体进行检测,通过对水体氨氮、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判断水体的质量,做到及早发现,及早处理,这样养殖的成功率就会比较高。
高位池养虾的药物残留是对虾出口的重要障碍­,现在这方面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药物残留的检出率比湛江­低得多。他们养鱼用药比较多,而水交换也比我们少,我们也很少用到硝基呋喃类的药物,但为什么湛江­、海南地区养殖的虾硝基呋喃类药物的检测率比淡­水地区养殖的虾要高?我认为鸡粪是罪魁祸首。我们在高位池养虾过程中基本都是沙地,缺乏有机的营养,所以往往要施用有机肥来肥塘。而在淡­水地区由于塘底比较肥,肥塘的时候就采用无机肥。有机肥常用的是鸡粪,因为养鸡厂在鸡的饮水方面用硝基呋喃比较多,所以用鸡粪肥塘往往可能出现硝基呋喃的超标。硝基呋喃在水产品和畜禽的要求不同,在水产品上的要求比畜禽要求高出1000倍以上。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饲料 水产品 种苗 检测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