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前身为创建于1953年的广东省水产研究所,是珠江流域国家级渔业综合科研机构,隶属农业部。建所以来,有89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省(部)、市级的奖励,其中省、部级以上奖励45项。
研究所设有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热带、亚热带鱼类选育与养殖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水生经济动物病害防治研究中心,广东省水产动物免疫技术重点实验室,水生实验动物重点实验室,国家珠江口海域渔业生态环境野外观测试验站,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海南水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等,主要从事热带、亚热带渔业及相关学科的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建所以来在鱼类人工繁殖、池塘养殖理论和技术、良种选育与引种、鱼病防治、渔业资源和环境等领域形成优势学科,在水产生物技术、水生实验动物、城市渔业等领域形成新生长点,完成从早期的家鱼人工繁殖技术发明到近期养殖、病害防治各领域的许多科研成果,有效推动了渔业产业的发展。
目前,珠江所承担国家攻关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基础性和公益性项目以及农业部和各级政府的研究项目近百项。并且依托该所的农业部水产种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农业部珠江流域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农业部新渔药临床试验基地和广东渔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机构组成多功能的技术监督与推广服务体系,加上该所用于成果中试与转化体系的水产良种试验基地、广东淡水鱼类种质资源保存基地、水生实验动物培育基地、疫苗和渔药中试基地、水产饲料实验基地,使该所科研成果能以更快的速度转化为生产力。
在农业部、水科院的领导下,珠江所根据水科院“以抓落实为主线,狠抓项目实施、推进技术支撑、强化基本建设、突出机制创新、夯实制度基础”的总体工作思路,认真落实“十大行动”方案,通过不断的深化改革,深入开展“三服务一促进”活动,调动珠江所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村建设的实践中,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当前,珠江所科研项目组织实施得力,各方面进展良好,亮点突出。
一是水产疫苗研发平台初步形成。水产疫苗技术已成为水产病害研究的主流方向之一,是当今解决水产品药物残留、水产品安全的一项重要技术保障。珠江所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末就研制出我国第一个水产疫苗———草鱼土法疫苗,为我国水产疫苗的应用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之后,研制的草鱼出血病细胞疫苗展示了人工疫苗在水产病害防治中的优越性。近年来得到国家“十五”863计划、攻关计划等重大项目的支持,珠江所主持的863项目“海水养殖鱼类重要病原菌高效疫苗研制”去年对海水鱼主要病原菌进行调查,新获得疫苗研究基础菌株3株;通过克隆温控元件基因及裂解酶基因,构建了菌蜕质粒;扩增了鳗弧菌、创伤弧菌、爱德华菌的抗体可变区VH和VL基因,并分别构建了3种菌的单链抗体scFv基因的原核重组表达质粒,获得了重组单链抗体蛋白;新构建4种疫苗,并对其免疫效力进行了检测;对鳗弧菌基因缺失减毒活疫苗、创伤弧菌及嗜水气单胞菌ISCOMs疫苗、哈维氏弧菌重组外膜蛋白疫苗等4种疫苗进行了安全性评价,初步显示四种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稳定性;对鳗弧菌活疫苗工程菌株、哈维氏弧菌重组外膜蛋白疫苗工程菌株及创伤弧菌疫苗菌株的发酵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完成论文13篇,其中发表11篇(SCI2篇)、投稿2篇;申请发明专利4项、获发明专利1项。该所主持的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商品化渔用疫苗研制和规模化应用示范”实施以来,针对草鱼出血病、鳜鱼虹彩病毒病、斑点叉尾鱼回疱疹病毒病、大菱鲆弹状病毒病等一系列病毒病及鲢鳙鲫细菌性败血症、鱼类柱状曲挠杆菌(细菌性烂鳃病)、罗非鱼链球菌病、鳗鲡爱德华氏菌病、鲆鲽类弧菌病、中华鳖疖疮病、鲟鱼细菌性败血综合症等海淡水经济养殖动物细菌病,开展抗原特性分析,已获取重要疫苗抗原10余种,筛选出IMS1312、莨菪碱、葡聚糖、氢氧化铝、蜂胶、白油等高效佐剂材料6种,完成实验室阶段部分疫苗效果评价,注射保护率达70%以上,初步确定疫苗保存条件、免疫保护期等技术参数。此外,还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编写完成行业标准4项;发表和待刊论文16篇,其中SCI文章2篇。通过以上各项目的开展,珠江所为疫苗应用技术研究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储备了一批疫苗中试产品,包括海、淡水养殖鱼类重大疫病病原嗜水气单胞菌、弧菌(哈维氏弧菌、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创伤弧菌、鳗弧菌)、虹彩病毒等疫苗。与全国近20家相关水产疫苗研究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研究关系,在广东、福建、海南等地40多家养殖企业、户建立了水产疫苗试验、示范基地。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sc/yu/9/2008-08-21/153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