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牙鲆的养殖规模越来越大,疾病发生也越来越多,而牙鲆对水质要求较高,一旦发病则会迅速蔓延,因此,养殖牙鲆的病害防治应该加强科学管理,以防为主,治疗为辅。现将牙鲆常见疾病的主要控制技术介绍如下,供广大养殖者参考。
一、弹状病毒病
1.病原 主要由牙鲆弹状病毒(HRV)感染引起。
2.症状 病鱼体表和鳍部充血,腹部膨大且内有腹水,肌肉、鳍基部可见点状出血,生殖腺淤血,脑出血。
3.流行情况 鱼体发病时,水温一般都在15℃以下。幼苗期和稚鱼期的鱼体易患此病。
4.疾病控制技术养殖过程中,保持水温、水体盐度的稳定,不选用毒性大、刺激性强的药物,可在饲料中添加多种维生素(主要是高稳Vc),以增强鱼体体质;定期使用聚维酮碘 2g/立方米~3g/立方米药浴,每次不超过2小时;经常在饲料中添加高稳Vc2g/kg~3g/kg及中药三黄粉5g/kg~6g/kg,以增强牙鲆的抗病毒能力。疾病发生后,全池泼洒聚维酮碘3g/立方米~5g/立方米消毒水体3小时,每天1次,连续2天~3天,同时,将水温升至15℃以上,鱼病可逐渐自愈。
二、溶血性腹水病
1.病原 由爱德华氏菌或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引起。
2.症状患病鱼体腹部膨胀且内有大量腹水,多数患病鱼体的直肠脱垂于肛门外,体色发黑,鱼体在水中急速旋转、上下翻滚若干小时后,腹部朝上漂于水面,直至死亡。有的病鱼眼球外突,角膜白浊,消化道内无食物且色淡;也有的病鱼内脏溃疡,肝局部坏死、出血,肾肥大,鳍发红。
3.流行情况 主要流行于夏季水温高温期的7月~8月间,一般水温在25℃以上。从仔稚鱼期到成鱼期的鱼体均有发生。
4.疾病控制技术目前,还没有较有效的药物加以治疗,主要是保持环境清洁,水质良好。疾病发生后,全池泼洒土霉素g/立方米~7g/立方米,保持2小时~3小时,每天1 次,连续2天~3天;也可以全池泼洒二溴海因0.3g/立方米药浴,每次不超过2小时。同时,在饲料中添加中药三黄粉3g/kg~5g/kg及高稳 Vc2g/kg~3g/kg,连续投喂5天~7天为一个疗程。
三、链球菌病
1.病原 主要是β溶血性链球。
2.症状 患病鱼体的外观病症不如其他症状明显。病鱼眼球白浊、充血、突出,鳃盖发红,上下腭充血,肠道发红,腹腔内有积水,肝脏出血等。
3.流行情况 水温高温期易发生此病,主要危害稚鱼。
4.疾病控制技术养殖过程中,尽量保持水质清新,避免过量投喂,并及时清除残饵,以改善水质;常用含溴消毒剂药浴鱼体,每次不超过2小时,发病季节则定期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1g/kg~2g/kg进行内服;疾病发生后,全池泼洒二溴海因或二氧化氯0.3g/立方米,保持2小时后换水,每天2次。同时,在饲料中添加氟苯尼考粉0.5g/kg和中药三黄粉5g/kg,连续投喂5天~10天为一个疗程。
四、传染性肠道白浊症
1.病原 主要是弧菌属细菌。
2.症状 患病鱼体不摄食,并在养殖池侧壁或角落处聚集成群,活动呆滞。解剖后可见病鱼肠道发白,腹部膨大,消化道内存有大量饲料。随着病情的发展,鱼体腹部下陷后死亡,且鱼体发病后蔓延快,死亡率高。
3.流行情况 多发生于变态前期的仔鱼。
4.疾病控制技术 此病重在加强平时的预防工作,保持良好的饲育环境和合理的放养密度;加强前期基础饵料生物的营养强化,要求投喂使用油脂酵母及小球藻培育的轮虫等优良饵料。
五、嗜腐虫病
1.病原 主要是嗜腐虫。
2.症状 患病鱼体摄食不良,全身黑化,重症者体表部分白化且与黑色相间呈团块状,粘液增多,鳍、鳃盖内侧发红糜烂,可以导致幼鱼大量死亡。
3.流行情况 多发生在苗种培育阶段的鱼体。
4.疾病控制技术 采用微生物制剂,如EM原露500mL~1000mL处理育苗用/凡投喂过程中,严格控制投喂量,并及时清除残饵和死鱼;已发病的鱼体,可采用25g/立方米福尔马林全池泼洒,5分钟后起动微流水装置r效果较好:。
六、盾纤毛虫病
1.病原 主要是盾纤毛虫。
2.症状患病鱼体摄食不良,体色黑化,常在水体上层缓缓游动。严重感染时,盾纤毛虫寄生处粘液增多,体表和鳍发红糜烂,有时伴有头部发红、鳃部出血、鳃盖内侧发红等症状。盾纤毛虫主要寄生于鱼体体表和鳃部,严重时侵入皮下组织,并随血液游走于心脏、大脑等器官,造成致命的损伤,死亡率较高。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sc/yu/9/2007-12-20/152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