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养鱼技术 > 淡水鱼养殖技术

日本科学家发明养鱼新方法


最近,由日本东京海洋大学竹内俊郎教授主持的科研小组开发的这种全新养殖方式,将鱼置于封闭环境中,让它在一套物质循环系统中生长。它不仅可以作为对日趋减少的野生鱼类的补充,同时也为将来在空间站养鱼,改善航天员的饮食结构开辟了一条有效途径。

  所谓工厂化养鱼,其构成包括:鱼苗、鱼虫和藻类以及由它们组成的循环系统。首先,利用光照培育藻类,然后将其作为鱼的饵料。仅靠藻类已能满足鱼的生长需要,但是,吞食藻类的鱼虫也是鱼的饵料,于是又形成另一套旁路系统作为饵料的补充。空气的循环是利用藻类光合作用产生的氧供给鱼和鱼虫,而它们排出的二氧化碳再回送给藻类用于光合作用,富余的氧还可以为人的生存空间所利用。

  实验所选的品种为原产埃及的尼罗罗非鱼,这种鱼不惧炎热天气、适应在浑水环境中生长,成长期短易于饲养,半年即可食用,尤其适于加工成日本人喜食的生鱼片。罗非鱼的排泄物是藻类的养分,但对排泄物的分解方式仍在研究中,而藻类所需的磷、氮目前还要靠外界提供。

  生长在失重环境下的鱼很难控制自己的游动方向,捕食就成了一大难题。去年9月,科研组把罗非鱼搭载到飞机上,观察分析了它们捕食鱼虫的过程。飞机做抛物线飞行制造出20秒的人工失重环境,其间,通过一套可以抛出鱼虫的装置为罗非鱼喂食。专家们利用鱼的背光反射习性,从固定方向对鱼照射就可以帮助它控制姿势,以利于捕食动作。

  实验结果表明,采取适当方法遴选对光的检测能力较强的品种重点培育,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因此,专家认为,工厂化的养鱼方式将可以帮助宇航员实现在太空中养鱼,以供食用。但是,荷载和能量消耗的增加是能否进入宇宙空间站的一大瓶颈,在这方面的研究还需要时间。

  不过,这一系统成功的意义并不仅限于航天,在蔬菜的流水线等工厂化生产方式不断涌现的今天,鱼的养殖从池塘转向操作简便、环境封闭的全新方式也并非遥不可期。竹内教授们正在考虑建立每条鱼一个"单间"的"养鱼流水线",以求在最佳条件下、实现更高的产出比。工厂化养鱼既能满足人们对美味鱼类的追求,又不会产生排泄物,维持良好生态系统,它将为人类餐桌展现出一幅美好前景。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藻类 品种 鱼类 蔬菜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