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养鱼技术 > 淡水鱼养殖技术

鳟鱼的常见病及其防治



  3 溃疡性皮肤坏死病(UDN)
  [病原] 病原尚未查明,较多学者认为是由病毒引起。
  [病症与诊断] 损伤局限于皮肤。无鳞区表皮溃疡及坏死,多在头部出现小灰色区接着表层的表皮脱落,继而失去全部表皮成分。最后霉菌侵入感染。病鱼多在静水或缓流中,有些表现狂游,后期常并发严重水霉病。
  [流行与危害] 本病主要危害银大麻哈、大西洋大麻哈、虹鳟。以危害各龄鱼种为主。
  [预防与治疗] 水温低于10 ℃时易爆发此病,潜伏期5—25天。加强综合措施,增喂复合维生素及维生素C。口服投药:羟四环素50—75mg/kg体重/天,使用10天。氯霉素50mg/kg体重/天,使用10—15天。遍撒孔雀石绿,防止并发水霉病,抑制病情恶化。
  4细菌性鳃病
  虹鳟细菌性鳃病是以在鳃组织表面大量长杆菌增殖,刺激鳃上皮细胞异常增生,鳃小片粘着愈合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疾病。
  [病原] 嗜鳃黄杆菌。为革兰氏阴性,好气性长杆菌。
  [症状与诊断]
  1、 症状:(1)食欲减退或停止进食。
  (2)鱼不活泼,浮头于进水口或水流缓慢的角落缓游。
  (3)鳃肿胀,鳃盖闭合不正常,可见红色的鳃组织露出于鳃盖外,头部后方较肥厚。
  (4)死亡逐渐增多,死亡鱼呈开口状。
  (5)幼鱼发育不良,成长慢形成大头鱼,有持续性少量死亡。
  2、 诊断:(1)观察除浮头、呼吸困难外尚有持续性的死亡,幼鱼常伴有鱼鳍破损。
  (2)检查鳃时可见组织肿胀、粘液增多、颜色暗红或有坏死变白的病变。
  (3)显微镜观察,鳃组织被大量杆状细菌覆盖,鳃小片黏着,鳃棒状化。
  [流行与危害] 该病主要危害虹鳟、溪鳟、马苏大马哈鱼、枇杷鳟等。是鳟鱼养殖中最常见的细菌病,在美国、加拿大、瑞士、葡萄牙、意大利、英国、日本等国都有流行。流行的水温通常是13℃。引起大量死亡的病例主要见于从上浮幼鱼到10克(体长5厘米)左右的鱼种。更大的鱼很少发生这种病。
  病原菌是鱼池和天然水体中常见菌。在饲养密度过高、水中氨含量增加、溶解氧下降、水质混浊等条件下,容易引起该病的发生。
  [预防与治疗]
  预防:
  1. 降低饲养密度,减少环境的紧迫,尤其曾患过鳃病的鱼,容易因环境的各种紧迫,再次诱发鳃病,造成损失。
  2. 增加水流量与溶氧。
  3. 依水温水质条件调整喂饲量,以免过饱增加鱼的需氧量,诱发鳃病。
  4. 维持水池与水质的洁净,减少氨等有害物质的刺激。
  5. 小心管理操作,减少不必要的刺激与紧迫。
  6. 於暴雨或移池後,鳃组织可能发生伤害时,以适宜药物消毒,减少细菌感染的机会。
  治疗:
  鳃病的治疗并不能完全依赖药物,必需配合环境条件的改善与耐心的照顾,因为病程有时候会延缓2~3周以上。
  1. 禁食3~4天并减少喂饲量,需依鱼只的大小体力及发病的状况,决定禁食的时间与投饵量,以减少氧气的需求,增加鱼只的活存率。
  2. 增加水流量或加以打气增加水中溶氧。
  3. 降低密度,但病情严重者不能移动,以免因捕捞移池的紧迫,反而使病情加重,死亡增加。
  4. 食盐的使用: 於水中添加1~2%的盐,可降低氨等含氮废物的毒性,并减缓鳃组织的伤害刺激,提高活存率。
  5. 药物的使用:药物治疗时,无法一次即获得理想效果,需延续2~3次以上,使用时除注意药物刺激的不良影响外,尚要注意水质变化与氧气的供给,以免病情加重。
  (1) 苯扎溴铵消毒剂(50%BKC)
  2—4ppm药浴1小时,每1—2天一次,持续数次,幼小鱼只或低硬度的水质,需降低用量或缩短药浴时间。
  (2) 呋喃唑酮(Furazolidone 分子式 C8 H7 N3 O5 )
  2ppm长期药浴,或10~20ppm药浴1小时。
  (3) 蓝天使(螯合铜AV-70)
  1—2ppm流水洗浴,每1—2天一次,持续数次。
  (4)高锰酸钾(分子式 KMnO4 )
  1— 2ppm流水洗浴1小时。
  5柱形病(细菌性烂鳍病)
  柱形病是世界各国水产养殖业中广泛流行的一种细菌病,无论是冷水性鱼、温水性鱼,还是淡水鱼或咸淡水鱼都有发生。该病在鳍条、体表皮肤、鳃等与水体接触的部位,均可形成病灶,其症状因鱼的种类和年龄不同而有很大区别,因而有烂鳃病、烂嘴病、白头白嘴病、烂尾等不同的病名。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病原 病毒 细菌 大马哈鱼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