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养鱼技术 > 淡水鱼养殖技术

南美白对虾蜕壳综合症成因及其防治


近年来,南美白对虾养殖在我国广大沿海地区和部分内陆地区得到了空前发展,为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随着养殖面积的迅速扩大和产量的增加,出现了苗种种质下降、养殖环境恶化、病害增加等问题。例如,南美白对虾在蜕壳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症状,如果不采取正确的措施往往导致对虾减产、绝产,给养殖者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为此,我们结合我地区的生产实践,针对南美白对虾的蜕壳综合症的成因及其防治措施加以概括总结,请广大同仁指正。?

  1主要症状?

  本症的发生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对虾的甲壳异常坚硬,俗称“铁皮虾”,空胃或残胃,看不清肠道,体表色素加深,黄色素明显增多,特别是鳃盖两侧发黑、发红、发黄,鳃丝肿胀发白、发黄、发黑,步足上布满红色斑点,肝胰脏轮廓清晰,不肿胀不萎缩,心区轮廓不清呈浑黄色。虾体肥大。头胸甲可轻易剥离,内侧无肌肉相连,也无明显的白斑。血淋巴凝固时间长。严重者游动异常,或伏在岸边不动,甚至死亡。对刺激性药物反应强烈。如果用药不当,容易造成本症的迅速发展;第二,对虾的甲壳为双层皮,轻捻外皮即掉,外皮异常脆弱,俗称“双皮虾”或“脆皮虾”,额剑容易折断,身体消瘦,体表黑色素多,鳃丝肿胀溃烂,多呈黄色、黑色。肠胃空,活力弱。伏在池边不动或在水面上漫游,呈缺氧症状。对环境变化敏感,稍有改变,死亡大量增加;第三,对虾的甲壳异常柔软,俗称“肉滚虾”,体色发青,肠胃空,活力弱,鳃丝发黄、发白。患病对虾多伏在池底,特别是在增氧机的下方往往有许多死亡的尸体。此时,减产已成定局,损失依发病数量而定。?
  2病因分析
?
  种质退化、水质恶化和营养缺乏是本病的主要原因。 ?

  2.1种质退化南美白对虾原产于美洲海域。我国台湾省于1985年引进SPF苗种开始少量养殖,因池塘老化和台风频繁等因素,至1997年,产量和成活率均不高。1998年因风调雨顺和技术进步,成活率高达60%~80%,最高单产达到?14.5t/hm?2。但1999年初起,虾病问题四起,大规模养殖成功者屈指可数,至今一蹶不振。我国内陆地区于80年代末由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从美国引进南美白对虾,1992年突破了人工繁殖和育苗等技术难关,实现了南美白对虾全人工育苗,为大规模养殖奠定了技术基础。随后,江苏、广东、广西、海南、山东、河北、天津等地区开始发展养殖,面积不断扩大,自1999年成功培育出第一代SPF南美白对虾虾苗和2000年南美白对虾淡化养殖成功后,南美白对虾在我国沿海和内陆地区得到了蓬勃发展。但是,随之而来的是虾苗供应严重不足,进而刺激苗场数量急剧增加,种虾来源混杂,有大量的养殖成虾作为了种虾使用,近亲繁殖现象大量存在,种质退化在所难免。而真正的SPF种虾和虾苗需要科学的培育规程严格的检疫,故数量有限,又因不能有效地认证SPF种虾和虾苗的优质特征,使得大量劣质非SPF虾苗流入市场,造成养殖者真假难辨,这样,就给将来的养殖生产埋下了极大的隐患。

  蜕皮本来是健康对虾正常且复杂的生理过程,但对于劣质虾苗来说就是道道难关。顺利的蜕皮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一是,蜕皮前,是指上次蜕皮结束至下次蜕皮开始的时期,其时间依体长不同而不同,一般在12~15d之间。在此期间,南美白对虾主要进行营养积累,其中包括钙的积累。钙主要从食物和水体获得,正式蜕皮前钙的含量达到最高峰,水分含量降至59%~61%之间,同时体内吸收和分泌的蜕壳激素含量也达到了最高值,对虾作好了蜕壳的物质准备。如果对虾种质低下或环境条件不好,对虾就不能顺利蜕皮,时间稍长即形成本症的初期症状;二是蜕皮中,仅几秒至十几分钟。蜕皮是要消耗许多能量的,如果对虾体质虚弱或体内营养积累不足,往往蜕皮不完全,形成双层皮;三是蜕皮后,指新皮由软变硬的时期,时间大致是2~1.5d(虾苗除外)。旧壳蜕去后,新壳又不能及时钙化,从而形成“肉滚虾”。?

  2.2水质恶化水质恶化多发生在水色过浓的池塘中,透明度几乎为零,水面浮有油膜和大量的死亡藻类,有时水面上飘来阵阵腥臭味。此时藻类大量繁殖,白天,水表面的溶解氧呈过饱和状态;夜晚,大量的藻类则成为耗氧因素,造成池底溶解氧过低,从而影响对虾摄食和蜕壳。久之,甲壳坚硬异常。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种质 藻类 积累 毒素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