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养鱼技术 > 草鱼养殖技术

草鱼出血病的防治技术


    草鱼出血病是严重危害当年草鱼鱼种的一种传染性疾病。这是一种流行广,季节长,发病率高,死亡率极高的一种疾病。对草鱼鱼种的生产造成严重损失。

  病原 孤病毒科,暂命名为草鱼出血病病毒。病毒为20面体的球形颗粒,直径为65-72纳米,具双层衣壳;无囊膜,为双链RNA类型病毒。

  一、流行状况:

  (1)危害对象

  从2.5-15厘米大小的草鱼都可发病,有时二足龄以上的大草鱼也患病。特别是100-300克一龄草鱼种发病尤为严重。本病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可达 70%-80%以上,往往造成大批或整体草鱼鱼种死亡。青鱼也可感染。经过多年的观察与试验,实践证明鲢、鳙、鲤鱼种,无论在鱼池内与草鱼鱼种混养,或在人工感染条件下,都未发现患出血病的情况。

  (2)流行季节

  一般在6月下旬到9月底10月上旬仍有流行,长的可持续于整个鱼种培育阶段,8月份为流行高峰季节。

  (3)环境条件

  水温在20-30℃时发生流行,最适流行水温为27-30℃;在浅水塘,高密度草鱼,单养池发病常为急性型,来势猛快,发病后2-3天内即出现大批死亡, 10天左右出现死亡高峰,2-3周后,池中草鱼有部分死亡。在稀养的大规格鱼种池或混养的池发病常为慢性型,病情发展缓和,每天死亡数量并不明显,但病程较长,常可持续到10月份。此病如遇到恶劣天气,大多为急性型。

  (4)病史

  人工感染健康的草鱼,从感染到发病死亡,约需4-15天,一般是7-10天。

  二、症状与病理变化

  患病初期,病鱼食欲减退,体色发黑,其头部先发黑,有时可见尾鳍边缘褪色,好似镶了白边,有时背部两侧会出现一条线白色带,随后病鱼即表现出不同部位的出血症状。口腔、上下颌、头顶部、眼眶周围、鳃盖、鳃及鳍条基部充血,有时眼球突出;剥除鱼的皮肤,可见肌肉呈点状或斑块状充血、出血,严重时会全身肌肉呈鲜红色,这是鳃带贫血,发白而呈“白鳃”;肠壁充血和出血而呈鲜红色,肠内无食物;肠系膜及共周围脂肪、鳔、胆囊、肝、脾、肾也有出血点或“白丝”;个别情况下,鳔及胆囊呈紫红色,当肌肉出血严重时,肝、脾、肾的颜色常变淡。上述症状不是每条鱼都一样,根据水生生物所长期的观察结果发现可以有三种情况:

  ①病鱼以肌肉出血为主。病鱼外表无明显的出血症状或仅表现轻微出血,这种类型称为“红肌肉”型,一般在较小的(7-10厘米)的草鱼鱼种中出现。

  ②病鱼以体表出血为主。口腔、下颌、鳃盖、眼眶四周以及鳍条极不明显充血,称“红鳍红鳃盖”型,一般在较大的(13-15厘米)以上的鱼种中出现。

  ③病鱼以肠道充血为主。称“肠炎”型,这种类型一般在大小草鱼种中都可见到。

  这三种类型,有时可同时出现两种,甚至三种出现在同一条病鱼体上,它们相互之间可以混合发生。

  诊断 根据临诊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但要注意以肠出血为主,草鱼出血病和细菌性肠炎病的区别。活检时出血病的肠壁弹性较好,肠壁内黏液较少,严重时肠腔内有大量细菌细胞及成片脱落的上皮细胞;而肠炎的肠壁弹性较差,肠腔内黏液较多,严重时肠腔内有大量黏液和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红细胞较少。

  三、防治方法

  1.预防措施

  (1)首先要对草鱼亲本的防治,确保亲本无病毒感染,以防在春季繁殖的幼苗成为病毒携带者。

  (2)清除鱼种池塘过多淤泥,并用200毫克/升生石灰或20毫克/升漂白粉消毒,或清淤后,排干池底的积水让太阳光暴晒7-10天。

  (3)鱼种下塘前用四烷基季铵盐络合碘全池泼洒(0.3毫克/升浓度的溶液)。

  (4)加强饲养管理,进行生态防病定期加注清水,泼洒生石灰。高温季节注满池水,以保持水质良好,水温稳定。投喂优质适口饵料。最关键的要依据草鱼食性,因为它是草食性鱼类,从江苏省溧阳市水产良种场的养殖一龄草鱼种实践表明,从夏花开始以投喂青饲料为主,并先投青饲料做到“先青后精”,以鹅菜、黑麦草、苏丹草、浮萍、黑叶轮藻等优质青饲料,搭配全价熟化无公害营养平衡饲料投喂,连续5年没出现由草鱼出血病。其他附近的专业户专喂精饲料,含蛋白质为28%以上,每到7-9月,草鱼种出血病明显爆发,爆发后死亡率高达75%以上,对专业户养殖效益严重受损。实践表明,主养草鱼应以青饲料合理搭配科学投喂,促使草鱼不同生长期所需不同营养,满足正常生长发育的营养,同时增强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草鱼 大黄 草鱼出血病 病毒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