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养鱼技术 > 饲养管理

梭鱼养殖技术(9)饲养管理


(四)饲养管理 

  1.水体环境及改良 

  (1)水温:鲻鱼仔鱼培育在水温20―27℃中死亡率最低,培育效果最好。水温22℃时摄食量较多,20℃摄食量开始减少,水温17℃时则停止摄食(廖一久)。纳斯等认为鲻仔鱼能忍受的水温是18.9―25.3℃,有些仔鱼在低温15.9℃和高温29.1℃中仍能生存。但在水温23―24.5℃中仔鱼成活率最高。梭鱼仔鱼的培育水温可比鲻鱼低些。 

  (2)盐度:鲻鱼仔鱼的适宜盐度为32―35‰。廖一久认为:仔鱼前期盐度要稳定,后期可开始慢慢加入淡水,仔鱼45天内由原来盐度32.8‰降到4.15‰,更有利于幼鱼的生长。 

  (3)溶解氧:溯鱼仔鱼培育要求溶氧量在5.4mg/L以上,若溶氧量为4.8mg/l,仔鱼经96h则全部死亡。96h内成活率最高的是溶解氧6.4―7.9mg/L(Sylvester等,1975)。据唐天德等(1978)观察,梭鱼初孵鱼苗当溶解氧在3.53mg/L以上时,行动活泼,当溶氧降至2.69mg/L以下时,则不活跃,0.87mg/L时,鱼苗全部陷于昏迷状态,维持4-5h后死亡。 

  (4)光照:廖一久(1974)观察到鲻鱼仔鱼对光线非常敏感,4日龄仔鱼具有趋光性,在整个培育过程中要避免直射光,光照强度应控制在600―14001x。孵化后35天内,仔鱼通常昼夜摄食,35天后则喜在傍晚弱光时摄食。有人认为:孵化5天以内的鱼苗直接接触阳光会造成死亡,所以室内人工光源较为有利。光照对摄食也有显著的影响,有人实验,如果夜间给梭鱼苗以适当光照,其摄食活动可延长到夜间12h左右。保持良好水体环境的措施,主要是通过添换水来实现。鱼苗初下池时,池内水位只保持40―60cm左右即可,水浅则池水温度易升高,水质变肥快。但到育苗中期,由于每天投饵或施肥,水质转浓较快,鱼体迅速成长,原有的水体空间不能满足鱼苗生长、生活的要求,需要隔数天适当加注新水一次,以增加水体含氧量,改善水质,扩大鱼的活动空间,促进鱼苗生长。鱼苗下塘后一般每隔5一7天注水一次,每次注入20―30cm,到夏花出塘前分次加至一定水位为止。注水时要用密网拦滤,以防止野杂鱼及鱼卵随水流进入池中。时也要避免水流过大搅混池水。 

  2.追肥和投饵目前土池育苗采用早期以施肥培饵和泼豆浆为主,后期可用豆饼糊、花生饼糊、玉米面糊及人工配合饵料等,直接喂鱼苗。鱼苗入池后,应根据水色和池内浮游生物的数量,及时施加追肥。一般每5天左右追肥一次,每次每亩施人50kg左右的干粪肥或厩肥,并以每天每亩:1kg黄豆的豆浆(以80~120目筛绢网滤除豆渣)和15个蛋黄的用量,泼撒入池。也可以繁殖轮虫补充投喂。入池3天左右可加投卤虫无节幼体。当鱼菌长到1.5一2cm,开始摄食植物性饵料,可将上述饵料,均匀地撒在池边浅水处,幼鱼的日投饵量,可为体重的5―8%左右。 

  3.巡池巡池是日常管理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在鱼苗养成夏花的过程中,必须每天巡池。在清晨和傍晚,要观察鱼苗活动状况和水色变化情况,以便确定施肥与投饵的数量。如果鱼在每天早上都浮头,并且日出后仍不解除,需马上注新水抢救,以弥补水中氧气不足。同时也说明水质过肥,要适当减少或暂停施肥投饵。此外,要注意观察有无鱼病发生和鱼苗有无抢水现象,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并随时清除水中死苗、杂草和污物。 

  4.拉网锻炼和出池 梭鱼苗一般在池中培育25―30天左右,体长可达2.5―3cm,此时应经拉网锻炼后,及时分塘进行鱼种培育。拉网锻炼的目的是增强鱼苗的体质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使之在运输和分养过程中减少伤亡,提高成活率。因为拉网鱼苗受惊,增加了运动量,使肌肉结实,同时使鱼习惯于惊扰刺激和密集的环境,减少鱼体在运输中分泌粘液,并使粪便排泄殆尽,这样不易使水质污染,便于运输。拉网一般二到三次,每次拉网时间各间隔一天。第一次拉网,用塑料纱网或麻布网将鱼拉在一起后,立即放回;第二网把鱼拉人网箱中密集2h后再放入池中,第三网把鱼拉到网箱中约2h左右,即可进行计数,出池分养。拉网锻炼选择晴朗的上午(9―10h)进行,如有浮头起嚎,应待恢复正常后进行,如遇暴雨等恶劣气候,不论正在扦捕与否,均应停止。每次拉网前均需停饲。尤其梭鱼苗出塘在6月底,水温较高,因此拉网操作一定要细致,尤其是第一、二次拉网锻炼,稍不小心,幼鱼鳞片易脱落,受伤以至造成死亡。拉网时前进速度必须均衡,稳而稍慢。鱼进入网箱后,要有专人看管,不停地在水中推动或在箱的一端轻轻泼水,以保持箱内外通畅。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梭鱼 育苗 施肥 鲻鱼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