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将青蟹养殖业列为省六大优势产业带建设之一,并将三门县列为省级青蟹优势产业带建设的中心区域,该县被誉为中国青蟹之乡。但随着青蟹养殖规模的扩大,病害影响也相应复杂。下面就该地常发病症及技术要点进行分析探讨。
一、围塘青蟹养殖病害防治
以日常预防为主,每隔一个月用相关药物消毒水体,每隔一个时期在饵料中辅以药物加以预防。以下对几种常见病害防治作一简要说明。
(一)黄水病 症状:病蟹消瘦,体色暗,关节膜处呈黄色或浊白色,或关节边缘发红(健康的关节部为蓝色),折断关节,可挤出浊白色的脓水,打开蟹盖,有浊白色组织液沉积,病蟹爬到塘堤或涂面上死亡。该病在5月下旬~6月初、9~10月高发,死亡率达30%~80%。是由病原生物寄生感染,再经环境因素突变诱发的流行性疾病。目前尚未有最佳药物治疗。主要预防措施有:①选择健康苗种;②在易发季节饵料添加生物抗菌药物防治;③控制水质,主要为盐度不宜变化过大。
(二)白水病 症状:蟹体消瘦,步足及内脏充满透明或白色液体,肌肉失去弹性,部分出现溃疡。该病在近年出现四季均发,有一定死亡率,对养殖户影响最大的是病蟹离水存活时间较短(3~24小时),商品率低。该病是由病毒与病菌感染,再经环境因素突变诱发的流行性疾病。主要防治措施有:①及时更换新鲜海水;②定期用生石灰25克/米~3或漂白粉2克/立方米消毒;③发病期用0.2克/立方米碘制剂和0.3克/立方米溴氯海因交叉使用消毒水体3天;④每100千克饲料中添加氟苯尼考50克。
(三)固着类纤毛虫病 具体症状表现为病蟹行动迟缓,爬出水面,体表长黄绿色及棕色绒毛状物,使鳃部变黑或溃疡,病蟹食欲减退、生长停滞、不蜕壳。发病率90%、死亡率20%~30%。病因是由钟形虫、聚缩虫、单缩虫和累枝虫等寄生引起,发病多在底质腐殖质多且老化的池塘。7~9月份水温越高,纤毛虫病的发生将越频繁。主要防治方法:①更换新水;②全池泼洒纤虫净0.8~1.2克/立方米,5天后再用一次;③再全池泼洒0.2~0.3克/立方米碘制剂一次;④若纤毛虫很多,可用1.2克/立方米络合铜泼洒一次。
(四)花斑病 具体症状表现为背甲底部和螯足基部出现黄色或褐色斑点,螯足活动机能减退或脱落,剖开甲壳检查,鳃部可见辣椒籽般大小的浅褐色异物。病程长,死亡率高,仅次于黄水病。发病原因是连续高温、水质不良、投喂变质饲料引起。发病季节为6~10月,高峰期6~7月。主要防治措施:①换水;②定期用生石灰25克/立方米消毒;③已发病的塘全池交替使用二溴海因0.2克/立方米、0.2~0.3克/立方米碘制剂,泼洒两天;④每100千克饲料中添加病毒灵100克、维生素C30克、恩诺沙星50克,连续投喂5~7天。
(五)黑鳃病 具体症状表现为病蟹行动迟缓,爬出水面,鳃呈黑色。发病原因是池底质败坏,饵料维生素缺乏。主要防治措施:①换水;②外用二溴海因或溴氯海因0.2克/立方米全池泼洒,消毒水体3天;③每100千克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100克,恩诺沙星50克。
(六)蜕壳不遂症 症状:青蟹的头胸甲后缘与腹部交界处出现裂口,但不能蜕去旧壳,进而导致死亡。后期成蟹常易发此病,原因有:①缺氧;②缺钙、甲壳素、脱壳素;③体质差。
防治方法:①调节最适盐度,加大换水量;②投放少量石灰;③饵料中添加钙质丰富的物质;④添加脱壳素。
(七)蟹奴 病蟹一般不致死亡,但体形消瘦,严重者有特殊味道而不能食用。蟹奴属蔓足类动物,雌雄同体,体柔软而呈椭圆囊状,褐色,常寄生在蟹腹部,吸取蟹体营养。防治方法:①选择苗种时应把蟹奴剔除,可用消毒液浸泡;②放养前严格清池,通常用漂白粉等药物可杀灭池内蟹奴;③经常检查蟹体,发现病蟹用0.7克/立方米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泼洒全池清除。
(八)青蟹出洞并发症 该病主要出现在早春,蟹行动迟缓,体形消瘦。有一定死亡率,主要原因为气温极不稳定,对一些沙石底质的养殖塘,经过一个冬季养殖,青蟹体质较弱造成。防治方法:①混养塘尽量减少塘内其他品种如脊尾白虾起捕次数,保持水位稳定,水质清新;②投喂一些优质新鲜饲料,增强青蟹抗病能力;③蟹出现死亡后应及时捞出,并用底质净每亩200克拌沙全池泼洒。第二天全池泼洒0.3克/立方米开胃解毒散。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sc/xie/7/2008-12-12/33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