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透视农机行业 三分天下局面已定


           农机行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三分天下的局面已经形成。随着农机制造业产业环境的进一步变化和农机产品结构调整的深入进行,农机行业的分化和集中还将继续。在这样一个转折时期,农机企业首先要做的就是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国有农机企业为何走向没落

  在农机行业大调整的背景下,曾经风光无限的国有农机企业已经走向没落。中国农机工业协会理事长高元恩认为,在接下来的调整重组过程中,国有企业还将进一步退出,民营企业在农机行业的份额会进一步扩大。
国有农机企业走向没落有其体制的必然性。作为计划经济特征最明显的行业之一,国有农机企业在向市场经济转化过程中表现出了很强的不适应性。
   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搞生产需要钱,主要是由银行贷款支付,产生利润要上交国家,自己并没有多少钱。在农机行业,我国长期执行农机低价政策,十次降低农机产品价格。改革开放后,农机价格虽然放开了,但由于农民购买能力的制约,再加上一些产品生产能力过剩,无序竞争,使农机行业成为一个微利行业。据中国农机工业协会统计,农机行业销售收入的利润率仅为2%左右,全行业亏损面近30%。当国家全面推行市场经济体制时,农机企业包袱重、利润率低的特点暴露无遗。
   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民营农机企业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在发展初期,民营企业的不规范竞争加剧了老国有企业的困难。有很多民营企业的发展是从模仿国有企业开始的。在大型国有企业周围往往密集地分布着很多小的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利用自己机制活、没包袱的优势,从国有企业高薪挖走了大批的人才、技术甚至是销售网络。然后,再采取低价竞争让国有企业雪上加霜。
   然而,有专家指出,这些只是问题的表象,对农机行业商业环境的变化缺乏充分的准备是国有农机企业走向没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近些年来,国家越来越开放,国外的农机品牌也陆续地进入了国内,在加入WTO之后,农民购买农机的渠道和方式更加多样化了。农机企业的决策者并没有对这种变化带来的后果有足够的预见能力,没有将精力和财力放在研究企业发展战略、培育品牌、开发新产品上面。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前些年,有些国有农机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来摆脱困境,取得了一些效果,其中一部分企业还包装上市,筹集到了发展所需资金。可是由于企业只是做了形式上的调整,机制并没有很好的转化,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一些曾经风光的国有企业再次陷入困境,有的已经被民营企业兼并重组。

民营农机企业出路在哪里

  在与国有企业竞争中起家的民营企业天生就有很好的市场适应能力,经过2003年对行业内的一系列重组,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农机行业的骨干力量。中国农机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农机行业63%的销售收入和81%的利润额来自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的迅速崛起,为农机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然而,民营企业的发展前景也不容乐观。
   随着农机行业民营化步伐的加快和国有企业的进一步退出,民营企业相对于国有企业的优势逐渐淡化。而跨国农机集团的“本土化”战略,使民营企业在技术实力和产品开发方面的不足开始显现。据高元恩理事长介绍,目前,在众多民营企业中还看不到有比较好的开发能力的企业。民营企业起家时都是引进国有企业赚钱的产品,在经过市场拼杀后,自己积淀下来的东西并不多。如何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已经成为摆在企业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高元恩不无担忧地说,技术改造事关企业存亡。在与合资企业展开竞争的时候,民营企业必须回到价值竞争的轨道上来,低成本的模仿不可能创造出真正的中国品牌,功利性太强的投机行为不会让民营企业在竞争中走得太远。
   民营企业如何通过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适应农机行业的发展,似乎还未找到最佳的路径,但业内有一个共识是:民营企业必须转换自己的机制,走公司制、股份制的道路,只有从家族化的管理中走出来,才有可能做大做强。

国际品牌本土化带来了什么

  国际知名品牌进入中国的时间并不长,可是通过实施“本土化”策略,已经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技术改造 转化 可持续发展 适应性
下一篇 :返回列表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