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最直接的目标是改善环境。”化肥零增长被视为农业转型和绿色发展势必要选择的道路,为了健康,必须要“瘦”下来。
“‘化肥零增长’提出之后,我们专门测算过,从哪里开始减。”金书秦说,“发现玉米、果蔬是用化肥大户。”这是化肥减量的“主战场”之一。
据农业部统计,2003年以来,玉米种植面积增加1.84亿亩,占粮食面积增量的97%。“产量、库存量和进口量都在增长。”金书秦说,“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说明很多玉米进了库存。”
边进口边积压库存,好粮入库而差粮入市。有农业研究者认为,原因在于进口玉米比国内玉米便宜,国内国际价格“倒挂”。
过去,中国的玉米种植主要分布在“镰刀弯”区域,由东北向华北、西南、西北延伸,状如镰刀弯,成吨成吨的化肥撒向这片土地。现在,挂在北方农村窗前屋后的玉米不再增长,它可能失去“作物之王”的桂冠,政策引向种植大豆、杂粮。
2016年,玉米产量在保证粮食安全的背景下,实现12年来首次下降。“我们有勇气,也有底气提下降。”金书秦表示,根据农业部的规划,到2020年要减掉5000万亩玉米种植面积。
“之前玉米临时收储价取消,价钱跌了很多,市场逼你不去种了。”金书秦说。“两只大手”都在调节种植结构。
另一项“化肥零增长”的试点??测土配方施肥试点也在推进。这项技术是为土壤“体检”,因地制宜施肥。张福锁说,测土配方施肥数十万个试验证明,精确施肥可以实现每亩粮食作物减肥5公斤、增产5%~8%、增收100元的效果,而果菜茶等经济作物可以每亩减肥20~90公斤、增产10%~20%,增收超过2000元。
“以前我们追求的是产量,只能涨,像工资一样,降一块钱也不行,化肥是保证产量的重要因素,因此使用量也在一直涨。”金书秦说,“现在是保产能,注重耕地的质量等级,把耕地看作银行,存粮于地。”
他把“化肥零增长”比作开车,先踩刹车,刹住了才能挂倒挡,最终要负增长。
在农场随便挖一铁锹,都能看到蚯蚓
北京的农业从业者石嫣现在追求的是种地不用化肥。
她是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博士后,读书时公费在美国“洋插队”务农,毕业后当了一名新农民,在北京顺义种了300亩地,雇佣了50个工作人员,为大约800个家庭提供蔬菜和水果。
她还与三里屯的外资企业合作,在北京的高楼大厦上建起一块块绿地,只用有机肥,客户多是城市中产阶层。“化肥用多了,食物会发涩,一吃就能吃出来。”
在村里,如果向村民打听她的农场名字,不一定有人知道,但如果找一群“种地的大学生”,村民立马反应过来是找她。
村民一开始不理解她,不用化肥,“你们傻吗?”
几年下来,她的产量有所减少,但地力正在恢复,“在农场随便挖一铁锹,都能看到蚯蚓。”
两年前,她开始注意到“北京市推有机肥”,政府发放补贴,每吨600元的有机肥,只需要支付120元。
她拿到一张“生态卡”,用它可以直接购买补贴后的有机肥和生物制剂。“这是‘化肥零增长’之后,最明显的感受。”她说。
世纪之初鼓励化肥产业的那些补贴,在逐渐取消,财政的支持流向有机肥。
2017年,农业部选定了100个县,用有机肥替代化肥,每个县给1000万元的补助资金。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2018年将继续扩大范围,再选择100个果菜茶生产大县推进试点。
这是保证“化肥零增长”的一大措施。对于化肥厂来说,如果不及时调整方向,国内市场的好日子可能已经到头了。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z/hf/2018-8-6/hf_6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