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微肥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整体已经步入“规模化、组织化、规范化”阶段。然而,中微肥产业仍然面临生产工艺不精、标准不完善等问题。近日,由中国化工报社、华中农业大学、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新型肥料专业委员会和史丹利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组织的第二届作物中微量元素营养与肥料施用关键技术研讨会暨中微肥创新联盟2017年会在山东临沂召开,一同为中微肥产业健康发展献言献策。与会专家认为,如何科学施用中微量元素肥料是目前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了发展健康农业,肥料产业必须通过传统化肥与中微肥的联姻,掀起肥料产业新一轮变革。
把营养还给土壤
据统计,全世界缺乏微量元素的土壤面积达25亿公顷。联合国粮农组织早在1982年对30多个国家的土壤调查时发现:土壤中微量元素缺乏比预想的更广泛!目前,土壤中微量元素缺乏还是局部问题,但不久的将来会变得更严重、更普遍。
“中国中低产田占总耕地面积的70%以上,其中大部分存在中微量元素缺乏的问题。”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新型肥料专业委员会主任沈兵说,“当土壤缺乏某种中微量元素时,植物会出现相应的缺素症状,使农作物减产、品质下降,严重时甚至颗粒无收。我们十几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氮磷钾目前在中国不是问题,主要问题是缺乏中微量元素。”
这个观点得到了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常务副主任汪洪的认可。汪洪指出,由于作物对中量元素养分的吸收利用比较高效,作物产量越高从土壤中带走的中量元素养分就越多,以及人类对作物营养价值的需求越来越高,这三点共同导致了现代种植体系下作物对中量元素养分需求增多。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土壤中量元素养分外源供应比较少。
国际锌协会中国锌营养项目主任樊明宪表达了类似看法。他指出,农业集约化生产和大量氮磷钾化肥的投入,造成农业生产中锌的缺乏,从而限制了作物产量的增加和氮磷钾在粮食生产中的潜在利用效率。
研究还表明,土壤中的中微量元素一旦不足,除了直接影响环境和作物生长,还会间接或者直接影响动物以及人类健康。时至今日,中微量元素已经得到了各级政府及社会公众的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深入开展食物(农产品、食品)营养功能评价研究;重点解决微量营养素缺乏、部分人群油脂等高热能食物摄入过多等问题。汪洪指出,《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中已经明确了中微量元素的研究方向、重点任务和施用原则。
不难看出,有针对性地施用中微量元素肥料,不仅可充分发挥中微量元素肥料的经济效益,还可作为提高中低田产量的有效技术措施,有利于早日走出“菜不香、瓜不甜、果无味”的局面,助力健康农业转型。
技术创新为发展铺路
随着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中微肥产业与日俱增的关注,中微肥的发展已经驶入快车道。但不可否认,中微肥行业依然存在生产工艺不精,生产技术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和施用技术标准不完善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科技支撑是必不可少的。令人欣喜的是,与中微肥产业相关的技术正稳步发展,为中微肥产业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和途径。
随着秸秆资源化利用连续两年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生物质炭化还田技术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试验数据表明,每公斤秸秆炭中含钾53克、氮4.3克、磷2.6克、镁3.52克、铜0.015克、铁0.58克、锌0.11克,比表面积171平方米/克。“生物质炭化还田能解决土壤中微量元素不足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林业大学教授张齐生说,“炭基复合肥不但能提供氮、磷、钾等大量元素,还能补充植物所必须的钙、镁、铜、铁、锌、锰等中微量元素,有利于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华南农业大学廖宗文教授表示,有机碳除了作为一种有机营养外,还能够与中微量元素协同配合,起到整体促进作物代谢、局部螯合增效的作用,达到“1+1>2”的效果。
这是利用生物质资源有效补充中微量元素的途径。此外,我们也注意到,作为世界氮肥第一消费大国,要在中国的耕地上科学施用微量元素,就不能忽略氮素营养与微量元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华中农业大学徐芳森教授科研团队对氮素营养与微量元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作了深入研究。以氮素营养与锌的交互作用为例,高氮下施锌会促进氮向水稻叶片分配。氮素营养与微量元素互作机理的研究,为氮肥和微量元素合理配施指明了方向:要控制氮(磷)的过量施用,合理配施微量元素肥料。根据施肥与沃土(pH值、微生物等)要求,施用多功能复合肥。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z/hf/2017-9-1/hf_5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