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资栏目 > 化肥

合理施用氮肥的基本要求


  合理施用氮肥的基本要求,除确定适宜的施用量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氮肥数量及品种的合理分配 

      合理分配氮肥的数量,是提高农作物总产量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有的地区土壤本身氮素储量丰富,氮肥施用量却相当高,以皮相反,一些低产地区却不能得到适量的氮肥供应。如果条件可能,应将更多的氮肥分配到低产、土壤贫瘠的地区,以提高氮肥总的增产效果。 

      合理使用氮肥品种也很重要。如果将态氮肥使入稻田,就会造成严重的反硝化损失,倘若将氯化铵施到忌氯作物上,则会影响作物的品质。假设把硫铵施入缺硫土壤上,将有利于改善土壤硫素水平和作物的硫素养分。 

      2. 氮肥与其它肥料的配合 

      作物需要的大量养分元素,除氮外还有磷和钾。此外,作物还需要钙、镁、硫等中量养分元素,硼、钼、锰、锌、铜等微量养分元素。缺乏任何一种养分元素都会影响作物的正常发育和产量。当极端缺乏某种养分元素时,作物的生长会爱到严重障碍,乃至颗粒无收。因此,在施用氮肥时要注意与土壤供应不足的其它养分,特别 磷肥和钾肥的配合施用,以达到养分平衡协调。在高产和高量施氮肥的情况下,作物对其它养分的需求量增加,配合施用其它肥料更为重要。有机肥包括人畜粪尿、堆肥、秸秆等,含有多种养分元素,而且有机肥中的氮大多释放比较缓慢,肥效稳而长,与化学氮肥配合施用,效果一般都很好。总之,创造协调的养分条件,是提高氮肥增产效果的重要方面。另外,良好的土壤环境和水分状况,也有利于氮肥增产效果的发挥。 

      3. 氮肥施用时期 

      不同种类、品种的作物,对氮素的需求特点不同。例如,双季早稻在移载后三周之内有一个需氮高峰,而单季晚稻在分蘖盛期和穗分化期出现两个需氮高峰。 

      土壤供氮特性和作物需氮特点的不协调,可通过适宜的氮肥施用时期来调节。 

      减少氮素损失及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措施 

      目前,减少氮素损失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混施、深施和水分管理 

      大量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与氮肥表施相比,将氮肥混施於土壤耕层中,或施于土表以下几厘米深处,能减少氮素损失。将氮肥作成几毫米或 1 厘米左右大小的粒肥进行深施,其效果更佳。水稻田间试验表明,粒肥深施达到与粉肥表施同样的产量水平,而氮肥用量却可减少约 1/3 。然而,在降雨量高、土壤质地轻、可能发生淋溶损失的地区,要慎重采用深施措施。混施和深施都有减少氨挥发和反硝化损失的作用。 

      适宜的水分管理,也能达到提高氮肥增产效果的目的。例如,稻田上施用基肥多采用有水层时混施,这种混施的效果很差,大部分氮素仍留在田面水中,混入土中的氮素只有一小部分。采用无水层时混施氮肥之后再灌水的办法,可将较多氮素混入土中,减少田面水中的铵态及氨态氮总浓度,从而减少氮素损失。另外,将稻田落干,表施氮肥后继之灌水,让水把肥料带入土层中,这种以水带氮的方法也是一种减少氮素损失的措施。 

      2. 缓效(长效)肥料 

      缓效肥料的制作是将粒状氮肥表面包裹一层薄膜,使其可溶性氮逐渐释放出来,供作物吸收利用,这就有利于作物吸收,减少氮素损失和生物固定。 

      施用缓效肥料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氮至少损失,但由於其价格昂贵,施用对象应主要是经济作物。 

      3. 施肥时期 

      根据作物需氮特点选定施肥时期,作物才能将其吸收的氮素较多地转移到经济产量上去。否则反百会使谷尖作物的秸秆含氮量高,空秕率高,谷实产量并不高。 

      对生长期较长的作物,除施用基肥外,还应根据作物的需氮特点追施一至数次氮肥,以满足作物的需求而获得高产。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化肥使用技术 氮肥 深施 其它 施肥
下一篇 :返回列表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