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资栏目 > 化肥

旱地小麦肥料早施高产栽培方法


干旱是全球性的问题,世界干旱、半干旱国家和地区有50多个,约占陆地总面积的34.9%,就耕地面积而言,世界耕地面积中有灌溉条件面积只占10-15%左右。干旱肆虐已成为限制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发展旱作农业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提高旱地生产力,满足日益增长的对粮食的需要,已成为全球性目标。干旱也是我国农业生产上最严重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尤其北方旱灾更为频繁,自16世纪以来的400多年中,每100年发生旱灾少的31次,多的91次。

  小麦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栽培面积在2600万公顷以上,因此小麦生产对于我国粮食总产的稳定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连续的干旱造成地面水资源减少,地下水资源不足,干旱问题日趋严重,严重限制了小麦生产的发展,为此,探索旱地小麦栽培技术,形成一套完整的栽培技术规程、提高旱地小麦单产将成为提高小麦总产的重要途径。

  一、旱地小麦具有很大的增产潜力

  北方旱地的光热资源充足,水分条件是限制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可根据水资源估算小麦生产潜力。常用的简单办法是根据土壤蓄水与生长期降水量以及水分的利用效率进行估算。所谓水分利用效率是指1mm降水生产经济产量的数量,其倒数,即每形成1kg经济产量所耗用的降水毫米值,称为耗水系数。西北农业大学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测定土壤蓄水的生产力,当肥力不成限制因素时,冬小麦最低耗水系数为0.75mm/kg。莱阳农学院在田间条件下测定,冬小麦最低耗水系数达0.67mm/kg。

  北方多数旱地土层较薄,但常年小麦播种前土壤可积蓄较多的水分,旱地小麦可利用水资源,包括生长期降水和播种前土壤积蓄的有效水,土层1m厚以上的旱地可达400mm以上。按上述水分利用效率计算,仍有4500-6000kg/hm2的生产潜力。

  20世纪80年代之前,由于对旱地农业认识不足,在较长时期内忽视了旱地小麦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亩产量一直徘徊在100kg左右。进入80年代以后,农业高校及科研单位先后有计划地开展了旱地小麦增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旱地小麦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获重大突破,长期产量低而不稳的旱地小麦已大面积获得亩产400kg以上高产量,甚至可像水浇地高产麦田一样获得亩产“千斤”高产。

  莱阳农学院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北方较早地开展了旱地小麦增产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通过1982~1986年在山东莱阳对当地旱薄低产麦田的增产技术进行大面积开发研究,使开发区6万亩低产田亩产由118.5Kg增产151.7Kg,达到亩产270.2Kg的中产水平,在此基础上,从1986年起又在莱阳市及莱西市开展了旱地小麦创高产的试验研究,结果获得了大面积亩产达400Kg,以至超过500Kg的高产典型,1989年,在莱阳试验基地马岚村1000亩丰产田,亩产达445.86Kg,其中100亩平均亩产544.6Kg,1990年在莱西市李权庄试验区1300亩平均亩产434.7Kg,其中780亩平均亩产达476.8Kg,高产地片达552.1Kg。20世纪90年代,多次在莱阳、莱西、胶南、淄川、高密等地创造较大面积的旱地小麦亩产500-600Kg的超高产麦田。2005年6月21日,山东省农业厅和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在莱阳市冯格庄镇马岚村,对采用“旱地小麦肥料早施深施节水高产栽培技术”的1.75亩小麦实打亩产达到605.6公斤。

  旱地小麦高产典型不断出现,说明旱地小麦有较大的增产潜力,因此,通过品种改良和栽培技术提高,使旱地小麦获得普遍高产是能够实现的。

  二、旱地高产小麦原理分析

  1 旱地小麦的耗水量及耗水来源

  旱地小麦的耗水量一般在300~400mm。小麦生育期间冬前耗水占18.7%~22.9%,主要是土壤蒸发耗水,孕穗到成熟耗水占50%以上,主要是蒸腾耗水。

  旱地小麦耗水来源为土壤贮水和自然降水。土壤贮存水量一米厚的土层贮存水砂土为180~210mm,壤土为270~360mm,粘土为330~390mm。有效贮水量砂土为130~160mm,壤土为190~200mm,粘土为150~170mm。土层厚度从一米增加到2.5米,土壤贮水量由234.7mm增加到543mm。研究结果表明一般土壤水的利用率在47.5%~53.6%。上层土壤水的利用率高于下层,下层为60%~70%,上层为40%左右,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可以增加土壤贮水量,并使土壤水的利用率提高。北方小麦生育期间自然降水150~270mm,年度间差异较大,如降水保证率为80%的降水量为122.4~211.3mm。

  2 旱地小麦高产的生育特点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化肥使用技术 小麦 旱地 施肥 降水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下一篇 :返回列表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