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强苗期田间管理,打好丰产丰收基础
一是人工补种。每一块地机械播种结束后,要在地两头进行人工补种。人工补种要严格按照农艺要求,完成起垄、施肥、播种、喷药、覆膜、镇压、覆土等工序,确保播种质量,为苗全、齐、匀、壮打好基础。花生出苗后发现缺苗要催芽补种,或提前在田间地头预备小面积苗床,待幼苗2~3片真叶时带土移栽。
二是破膜引苗。覆膜花生膜上覆土的,在种芽破膜出土时,及时将覆土移至株行两侧,实现蹲苗促壮;花生幼苗未能自行破膜出土的,当平均气温达到28℃以上或膜内温度达到45℃以上时,要在早晨或傍晚将幼苗顶端地膜划破,使幼苗露出膜外,防止高温烧苗。
三是中耕除草。露地花生播种后1~3天,用适宜的芽前除草剂喷施地面,封闭除草;地膜花生人工播种铺膜可在播种后覆膜前喷施除草剂,机械播种铺膜与喷施除草剂一次性完成。麦套花生在麦收后要早灭茬、早松土,以利促根、壮苗、除草。当花生接近封垄时,露地花生在行间、地膜花生在垄间穿沟培土,做到沟清、土暄、垄腰胖、垄顶凹,以利于果针入土结实。
四是科学排灌。足墒播种的花生,幼苗期一般不需浇水;花针期和结荚期如遇干旱,及时适量浇水,确保土壤墒情适宜,促进果针入土、促进荚果膨大;饱果期遇旱及时小水轻浇润灌,养根防早衰,增加饱果数,提高果重,同时防控黄曲霉污染。推广喷灌、微喷、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分渗漏和土壤蒸发,提高水分利用率。降雨较多地区花生田,要做到“三沟”通畅,防止渍害。
五是合理控旺。在盛花末期(始花后40~50天)当植株生长至35~40 cm时,对出现旺长趋势的地块用叶面喷施100~150ppm烯效唑控制旺长。
四、大力推进绿色生产,实现产品源头控制
一是广辟肥源,提升地力。大力推广小麦秸秆粉碎覆盖还田,不断增加土壤有机质。增施有机肥、微生物菌肥和腐质酸复混肥等长效肥料,禁止施用未经腐熟的鸡粪、牲畜粪等。减施化肥,配方施用化肥,适度调减化肥10~15%用量,提倡氮肥减半+根瘤菌拌种技术。酸化土壤要减少使用双氯肥料,可适当增施石灰、钙镁磷肥等含钙肥料;连作土壤可适当增施石灰氮、生物菌肥;肥力较低的砾质砂土、粗砂壤土和生茬地,增施花生根瘤菌肥。多年连作土传病害较重、养分平衡性差的地块,建议施用大力士有机水溶肥等调理土壤,增强抗病性,改良和修复土壤,活化土壤养分,分解重金属残留,提高肥料的利用率,防早衰。
二是科学施肥,提高肥效。提倡重施底肥、种肥异位同播、苗期初花期合理追肥。一般亩底施腐熟有机肥100~200kg,花生专用肥80公斤(或尿素25~30 kg、过磷酸钙75~100 kg、硫酸钾20~25 kg)。初花期追施石膏25~30 kg,鉴于钙在植物体内移动困难和花生果针和荚果在生长期可吸收钙等养分的特性,建议结果层追施钙肥,以达到真正吸收的目的。麦套花生不便施用基肥,苗期根瘤菌固氮能力低,麦收后始花前结合浇水及时追肥。麦后夏花生来不及深耕整地增施有机肥,提倡把所需有机肥增施到前作小麦上,实现粮油协同增产增效。生育中后期可用0.1~0.3%磷酸二氢钾溶剂或2%过磷酸钙澄清液、1%尿素叶面喷施2~3次。并根据土壤养分丰欠情况,注重硼、锌等微量元素施用,每亩可施用硼肥0.5~1kg,锌肥0.5~1kg,做到营养平衡供应。
三是推广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在应用抗性品种、轮作倒茬、规范化种植、增施有机肥、钙肥等健身农艺的基础上,实行绿色统防统治。播种时使用杀虫与杀菌剂(包括化学杀菌剂和生物制剂)混合拌种,每15 kg种子用吡虫啉30ml+卫福40ml+40ml噻呋酰胺24%种衣剂或35%福美双·萎锈灵·噻虫嗪悬浮种衣剂)拌种(包衣),晾干种皮后在24小时内播种,防治根腐病、茎腐病、冠腐病等土传病害和蛴螬等地下害虫。6~7月份,每50亩安装一盏佳多太阳能杀虫灯,诱控蛴螬成虫及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减施农药,采用高效低毒化学方法防治。应用食诱剂条带喷洒或诱捕器诱杀鳞翅目和蛴螬成虫,大幅度降低药剂用量,提高施药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吡虫啉类药剂拌种的花生田一般不用防控蚜虫;防治红蜘蛛推荐使用阿维菌素+哒螨灵(扫螨净)或噻螨酮;防治蓟马和盲蝽象推荐苦参碱等植物源农药;叶部病害推荐用枯草芽孢杆菌制剂(B920)、木霉制剂以及免疫诱抗剂寡聚多糖、芸薹素内脂等诱导植株增强抗病能力;病叶率达到10%时推荐使用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戊唑醇等化学药剂防控。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zw/2021-4-7/zb_225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