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7月23-24日全省秋熟作物病虫害发生趋势会商分析,预计水稻中后期“四病三虫”(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细菌性病害及稻纵卷叶螟、稻飞虱、螟虫)总体将中等发生,不同地区、不同栽培方式病虫发生不平衡性较大。各地要加强监测预警,科学制订防治对策,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适时打好病虫防治总体战,确保有效控制危害。
一、趋势分析
预计全省水稻中后期病虫总体呈中等发生态势。其中,穗稻瘟中等、局部偏重流行,稻曲病偏轻、局部偏重流行,纹枯病偏重发生,细菌性病害局部中等发生,稻纵卷叶螟中等、局部偏重发生,稻飞虱偏轻、局部中等发生,二化螟、大螟偏轻、局部中等发生。
(一)预报结果
1、稻瘟病。穗稻瘟中等发生,丘陵、沿江、沿海及淮北等地感病品种上偏重流行(见图1),重于2017年。若破口抽穗期阴雨天气多,发生程度将加重。
2、稻曲病。全省偏轻发生,丘陵、淮北杂交稻及苏南、沿江、沿海粗杆大穗型品种上偏重流行,重于常年(见图2);若破口期遇多阴雨天气,将加重发生程度。
3、纹枯病。全省偏重发生,里下河、丘陵及淮北局部大发生,发生程度略轻于上年(见图3);大面积上8月上中旬进入发病盛期,较常年相近略早。
4、细菌性病害。细菌性基腐病在沿江、沿海及里下河局部中等发生,白叶枯病在沿海、沿淮及淮北局部老病区中等发生,与常年相近。
5、稻纵卷叶螟。预计总体中等发生,五(3)代、六(4)代在沿太湖、沿江地区偏重发生,发生程度与上年相近(见图4)。7月底至8月上旬自南向北陆续进入本地虫源羽化峰,如果期间出现补充迁入,发生程度将加重;8月上中旬进入卵孵化及低龄幼虫高峰。(见图4)。
6、褐飞虱。五(2)代偏轻发生,六(3)代偏轻、局部中等发生;如果后期有补充迁入,将加重七(4)代在直播稻及迟熟品种上的发生程度,总体发生程度与上年相近。(见图5)。
7、白背飞虱。五(2)代偏轻发生,其中苏南、沿江局部中等发生,发生程度轻于上年。
8、二化螟。二代在沿江、丘陵及淮北中等发生,淮北北部重于上年。发生期长且不整齐,卵孵主高峰期南部在7月底至8月上旬,北部在8月上中旬,与常年相近(见图6)。
9、大螟。三代在苏南、沿江及沿海局部中等发生,其它地区偏轻发生,与2017年相近。卵孵主高峰在8月中下旬,早于上年(见图7)。
(二)预报依据
1、病虫发生基数
(1)稻瘟病、稻曲病。播栽以来多晴热天气不利于苗叶瘟的发生,总体轻发生,但丘陵、沿江及沿海局部感病品种上发生仍较重,5月下旬至6月初丘陵山区及沿江局部地区秧田感病品种,如武运粳31、扬农稻1号、南粳9108、软玉系列等上出现发病中心或急性型病斑;入梅后多降水天气,利于叶稻瘟的扩展,6月底7月初丘陵局部感病品种病株率10-40%、病叶率5-10%,发生普遍;出梅后持续高温伏旱天气抑制了病情的扩展,7月中旬大面积普查,丘陵、沿江、沿海及淮北局部病株率0.1-2%、病叶率0.01-0.5%,轻于上年。秸秆连年全量还田,利于田间菌源积累,尤其叶稻瘟发生普遍的感病品种种植区,为穗稻瘟的发生提供了大量的菌源。上年稻曲病在沿淮、淮北杂交稻及丘陵、沿江粗杆大穗型品种上偏重流行,田间菌源充足。
(2)纹枯病。7月初始见病株,始见期迟于上年,大多较常年略早。7月中旬田间病情上升快速,系统调查,里下河、丘陵及淮北病穴率15-35%、病株率2-15%;大田普查,早栽田重于迟栽田,移栽田重于直播田,里下河、丘陵及淮北病穴率3-10%、病株率0.5-3%。病情总体轻于去年同期。
(3)稻纵卷叶螟。6月26日-7月10日,沿太湖地区田间赶蛾见四(2)代成虫峰,峰日亩蛾量50-500头,峰期早于上年,蛾量低于上年;四(2)代系统田累计亩蛾量,苏南、沿江地区平均881头,是去年的70%,是2008年以来均值的45%,列08年以来第9位,其中沿太湖地区平均1412头,武进达4140头。7月中旬苏南、沿江系统调查及大田普查,百穴虫卵量10-40头粒,沿太湖地区50-80头粒,低于上年;田间卷叶率普遍在1%以内,武进观测圃达5.6%,发生总体列2008年来同期第9位。
(4)褐飞虱。四(1)代褐飞虱迁入期正常,溧阳灯下6月17始见1头,列2005年来第10早。6月中下旬,沿江、苏南地区灯下零星见迁入,6月底7月初局部田间查见长翅成虫,与去年相近。截止7月16日,全省22%地区灯下见虫,四(1)代平均单灯累计迁入虫量4.6头,低于去年,是近年均值的21%,列2005年来同期第11位。7中旬系统调查及大田普查,苏南、沿江百穴虫量0.2-5头,低于去年同期,总体列2005年来第13-14位,江阴、宜兴、武进较去年增加25%-400%,列2005年以来第3-6位;江淮北部及淮北大部未查见。目前田间以若虫为主。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zw/2018-8-2/zb_225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