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省不同生态区内有代表性县份的植保站系统监测及田间普查结果,结合目前作物长势与天气情况综合分析,预计三代黏虫在我省总体为偏轻发生,但西南、东南部的部分县份局部地块将偏重发生,幼虫防治适期约在8月5日至20日。
预报依据:
1、二代幼虫发生范围较广,残虫量较高。6月中下旬发生的二代黏虫幼虫在全省总体偏轻发生,但分布范围较广,全省共有9个市34个县份不同程度地发生,有虫面积134.4万亩,高于上年3.2倍,低于近五年均值60.8%,同时宾县、宁安等地还出现虫口密度较大、危害较重的地块。由于今年大部分二代幼虫有虫地块未达到防治指标,农户未进行防治,使得田间残虫数量较高。二代残虫基数调查,玉米田平均残虫量为3-4头/百株,谷子等密植作物2-3头/平方米,残虫密度接近三代黏虫发生较重的2012年和2013年。
2、二代成虫大部分迁出,部分滞留本地。一是地面成虫诱集量较少。全省不同生态区的18个黏虫重点监测站,利用高空测报灯、黑光灯、杨树枝把和诱蛾器诱集成虫及谷草把诱卵等方法监测,7月6日肇州始见二代成虫,略早于常年,至8月3日,双城、肇州、肇源、穆棱、富锦、鸡东、桦南、集贤、密山9个县(市)诱到成虫蛾,7月14日-15日和7月17日-24日出现两个蛾峰。双城单日最高诱蛾量:高空测报灯169头、杨树枝把102头、黑光灯17头、诱蛾器5头,累计诱蛾量分别为659头、226头、72头、13头;肇州单日最高诱蛾量:黑光灯22头、杨树枝把20头,累计分别为56头、45头;穆棱诱蛾器、杨树枝把、黑光灯累计诱蛾量分别51、27、14头;密山、肇源、鸡东累计诱蛾量分别为59头、21头、16头;富锦仅7月23日高空测报灯诱蛾6头。总体看,诱蛾量为近四年最高,但明显低于2012年和2013年。二是大部雌蛾卵巢发育级别低。诱集到的雌蛾卵巢解剖情况,大部分雌蛾卵巢发育级别一直处于适于迁出状态的2级以下,适于滞留状态的3-4级以上级别雌蛾仅占20%-30%,3级以上雌蛾比例明显低于2012年和2013年。三是谷草把未诱到卵块。各地在玉米、谷子等代表田块分别设置两组共20把谷草把诱集卵块,至8月3日均未诱到。四是局部地块幼虫虫口密度较大。7月26日开始至8月3日,双城、肇源、肇州、肇东、延寿等地在谷子、玉米、水稻田陆续查到幼虫。双城27个乡镇中已有6个乡镇查到幼虫,谷子田有虫田块率55.6%、草荒较重的玉米田有虫田块84.4%;谷子田平均虫口密度10.6头/平方米、最高58头/平方米,草荒较重玉米田平均虫口密度78头/百株,最高达285头/百株。肇源县已有3个乡镇谷子田查到幼虫,有虫田块率14.3%,虫口密度一般1-3头/平方米。目前幼虫虫龄80%为1-2龄,玉米田幼虫尚集中在田间杂草上。其它各地尚未查到幼虫。总体看,目前幼虫发生尚不普遍;虫口密度除双城较高外,其它见虫县份均较低。
3、成虫盛发期气候条件利于黏虫迁出。7月中、下旬二代黏虫成虫羽化盛发期,我省以晴好天气为主,为羽化出的成虫迁出提供了有利的气候条件。
4、农田生境和小气候环境有利。我省玉米、水稻、谷子等黏虫喜食的禾本科作物面积大、长势较好,且7中旬以来我省多高温、高湿天气,有利于黏虫发育繁殖危害。
综合分析,今年二代黏虫成虫已大部分迁出我省,但仍有部分滞留产卵为害。鉴于黏虫成虫繁殖力极强,适宜条件下每头雌蛾最高产卵量可达3000粒,因此虽然仅有部分二代成虫滞留本地,但田间仍出现较高幼虫密度田块。预计我省不会出现三代黏虫幼虫大范围、大面积暴发为害的情况,但西南、东南部部分县份的局部谷子田及草荒较重的玉米田块将造成较重为害。由于目前田间农事活动较少,三代黏虫又有聚集分布、发生初期隐蔽、中后期暴发危害的特点,且多在田块内部呈点片发生,田外不易发现。因此,全面查田,准确掌握虫情动态,确定虫情分布及应防地块尤为重要。各地要广泛发动群众,克服困难,深入田间,重点排查谷子田和草荒玉米田,对达到防治指标的地块,立即组织、指导农户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黏虫为害,避免局部地块造成灾害损失。
防治建议:
应采取生态、农业控制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措施:
1、提早人工除草降低虫量。根据粘虫产卵习性及幼虫发生特点,可将前期防除的田间枯草带出田外,减少田间落卵,并可提早放秋垄,打底叶,降低幼虫危害。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zw/2017-8-7/zb_225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