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植物保护

牧草病虫害的基本知识




脓状物或胶状物 这是细菌病害的典型特征,是细菌细胞和植物组织分解物的混合物,干后呈胶膜状。

2.侵染性病害与非侵染性病害

牧草病害依致病病原性质可分为两大类,即非侵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也称非寄生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侵染性病害也称寄生性病害。

(1)侵染性病害 由病原生物侵染引起的病害。这类病害在适宜条件下,可在植株间传染蔓延,甚至造成流行。因此又称传染性病害。侵染性病害的病原包括真菌、细菌、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以及线虫、藻类等。

(2)非侵染性病害 由各种不良的物理或化学等非生物因素引起的病害。这类病害只局限于受害植物本身,在植株间不会相互传染,因此又称为非传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原包括水分过多或过少;土壤中盐分过多、过酸或过碱;温度过高或过低;光照过强或过弱;营养缺乏或不均衡;污染环境的有毒物质或气体;栽培管理不当等因素。

(二)牧草侵染性病害的病原

1.真菌

真菌是一大类有别于动植物的微生物类群,有细胞壁和真正细胞核,没有叶绿素,以菌丝体为营养体,以孢子体进行繁殖的不能自养的低等生物。真菌的生长发育可分为营养阶段和生殖阶段。

真菌营养体除极少数为单细胞外都是丝状。单条丝状物称菌丝,交错成团的称菌丝体。菌丝通常圆管状、无色透明。但一些真菌菌丝(特别是老熟菌丝)可呈现不同颜色。

真菌经过营养阶段后,即转入生殖阶段。先进行无性生殖,产生无性孢子。有的真菌后期在同一菌丝体上进行有性生殖,产生有性孢子。真菌常见的无性孢子有: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等;有性孢子有:卵孢子、接合孢子、担孢子、子囊孢子等,分别是鞭毛菌、接合菌、担子菌、子囊菌类产生的有性孢子。

自然界中,真菌数量巨大、分布广泛,引起的病害占植物病害总数的70%~80%。

2.细菌

细菌是一类个体微小的单细胞微生物,其形状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分别称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植物病原细菌都是杆菌,其粗细较为稳定,但长度变化较大。

细菌最普通的繁殖方式是裂殖,即一个细菌细胞自中央分裂为两个相同的子细胞。细菌的繁殖速度很快,条件适宜时,20分钟就可以分裂一次。短时间内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中局限在一处大量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群体称菌落,菌落多呈灰白色、黄色或褐色等,其颜色与细菌产生的色素有关。

细菌广泛存在于水、土壤、空气和各种物体上。目前已发现的植物细菌性病害约有300多种,我国约有70种。

3.其它病原

除真菌和细菌外,线虫、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植原体等也可引起牧草和饲料作物病害。

(三)牧草侵染性病害的发生

1.侵染过程

侵染过程是指病原物从侵染寄主植物开始到产生繁殖体或发病为止的过程(又称病程)。可以人为地分为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四个阶段。

2.侵染循环

侵染循环是指病害从前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传染性病害的侵染循环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  场所主要有:田间病株及其残体、土壤、种子及其它繁殖材料、粪肥和机具等。及时消灭越冬和越夏病原物对于减轻下一季节发病有重要意义。

(2)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 在生长季中植物开始生长后第一次发生的侵染称初次侵染。初次侵染成功后,寄主上产生大量病原物繁殖体在田间反复侵染称再次侵染。一些病害在一个生长季内只侵染一次(如黑粉病等),有的则可多次再侵染(如禾草锈病等)。在病害防治中,对于只有初次侵染的病害应集中力量消灭越冬和越夏的病原物。有多次再次侵染的病害,除消灭初侵染源外,在生长季节内还应采取其他措施限制再次侵染的发生。

(3)病原物的传播  病原物不断传播是引起病害发生和流行的基本条件。病原物传播途径主要有:风力传播、水力传播、昆虫传播和人为传播等。

3.影响牧草病害发生的环境因素

影响牧草病害发生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气象因素(温度、水分和光照等)、土壤因素(土壤的理化性质、肥力和微生物等)、栽培因素(灌水、施肥、刈割、种植方式、草地利用状况及草地卫生等)等。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植保技术 侵染 真菌 病原 细菌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